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一句话引发的教育思考——“凤尾”之殇

一句话引发的“血案”

昨天的饭局上,“红包”这事儿成了焦点,最终我问,“躺平不好吗?去个差不多的学校,年年考第一不香么”?

同桌的朋友马上七嘴八舌打断了我的“谬论”,“不对,有了孩子,一定要压上全部身家,尽自己可能,给孩子最好的学习环境”。

“没错,好学校的学生,那学习氛围也不一样呀,孩子在这个氛围里,那才有学习的态度啊”。

“你咋想的,当然是能去哪去哪,一定要去最好的啊,好学校学生原生家庭就不一样,那眼界也不一样,环境可以改变孩子的三观”!

“凤尾”之殇

被轮流“教育”之后,我终于闭嘴了,但是心下还是愤愤不平,那我也没让孩子“躺平”啊,我就是说,可以选一个和自己收入匹配的学校,这样家长不累,孩子也不累啊。

发小老王前几天拉着我喝酒的时候说自己“裸辞”了,“我是不是真的干啥都不行?”老王一直拉着我问,“从小我就不行,上学的时候考试倒第一,现在工作了,也达不成业绩,我真的是个loser吧”。

其实老王在我眼中还挺优秀的,虽然他总自嘲倒第一,但是我知道,从小到大,他一直是重点学校,他家长经常说“宁为凤尾,不为鸡头”,一定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

而这位名校倒数的结局,是一个普通的省重点和一生的不自信,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凤尾,对孩子真的是“远大前程”的起跑线吗?

“鸡头”之幸

哦,对了,还有一个同学,是我们班级的“小混混”,分流的时候,老师就不建议他高考,最终他也放弃高考了,“我就是要出去闯一闯,我就是要成功,证明给我老师看,我不是差生!”这是他退学之前跟我们说的。

快二十年不见,前几天他突然在同学群里问沈阳的疫情防控政策,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位澳洲著名大厨要衣锦还乡了,结果碰上疫情,“衣锦”容易,“还乡”难了,大家在聊天之于,老同学也非常感慨,忆往昔的时候,大家都说要感谢他开明的父母,90年代这样“分分小命根”的时代,竟也同意他学习其它技术。

另辟蹊径的老同学虽说遗憾自己没在“正确”的年纪读一所大学,但是进修班同样给了他知识和力量,我知道这样的成功是少数,但从“双减”的方向来看,未来的职业技术领域,真的有“远大前程”吧。

“唯成绩论”的教养缺位

说几个身边事,其实说服力真的不强,毕竟都是个案。

但这几个事情,投射到当下,其实是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的取舍。许多人对素质教育嗤之以鼻,认为“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可以不用提”。

其实这样极端扭曲的教育理念下带来的是孩子“不识扫帚”的生活技能缺失,是孩子“成绩好可以打爹骂娘”的基本道德观的缺失,更严重的是,“24小时上课制”剥夺了孩子的社交时间,情商的缺失,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说,学历只是“敲门砖”,上学、工作,更为需要的是“情商”,社交能力,实践能力,才是自己“笑到最后”的杀手锏,但是大部分家长受“唯成绩论”的影响,在这方面的教育上,缺失良多。

2022年,浑南区在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举行“好家长”成长学院启动仪式,拉开浑南区家校共育的新帷幕,也迈出了“家长课堂”的第一步。

“双减”之后,教育焦虑如何缓解?

“双减”之后,“名校”的概念可能要逐步变化,这让很多“唯成绩论”的家长更为焦虑,如何让孩子上好学校?怎么让孩子过得更好?

其实,双减并不是鼓吹家长“不要买学区房”,或者是“学区房完全不重要”,而是想说,不要“揠苗助长”。

“双减”是“疯狂补课”的“刹车”,是在为疯狂的家长们打一针“镇定剂”,如何做好家长,并不是一套房子,一所学校就可以“解决”的。

在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没有错,但是倾尽所有将孩子送入“另一个世界”,也许带来的将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改变命运”。

面对教育内卷的大形势,稳住自己,明确教育目标,才是第一步。也许,对于中国式家长而言,如何树立正确的育儿观,还有long long long long的路要走。

附中产阶级育儿五大鄙视链,另外说一句,就算“拼命”爬到塔尖,孩子也未必“成才”。育儿之路,绝不是一所学校就能“搞定”的,家庭,才是孩子成长的根本!

(图片来源:《让我们拼命为孩子铺好的阶级晋升之路的终点在哪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