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尊师重教,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了许多优秀的有志青年加入。自从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以来,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受“双减”影响,校外培训机构大幅缩减,教师需求量急剧下降,但2021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人数仍高达676万,这也可以作为当下教师欲成为社会抢手职业的一个注脚。
和社会上其他专业一样,教师也是一个专业活,并非是识几个字、算几个数就可以站上讲台的。因此,上岗之前需要“专业培训”。过去是有专门的师范院校对欲从业者进行3~4年的培训,才能上岗。后来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只要考试合格,取得教师资格证,便可考聘入职做教师。
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毕业,虽然同样都持有“教师资格证”者,上岗后,二者还是有较大差别的。毫不避讳地讲,相当部分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站上讲台后,进入教师角色用的时间要比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长;还有极个别的,甚至一直不能很好地进入教师的角色。这其中原因,不言而喻:“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每个大学和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师范类毕业生接受的专业教育就是教学,而医学专业毕业生接受的专业教育却是看病打针,机械专业毕业生接受的专业教育就是车工钳工……
非师范类大学生虽然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具备了当教师的“基本资格”,但毕竟是临时抱佛脚式的业余学习,与全日制学了四年的师范类学生相毕,其内在基础和实力显然有着较大差别。因此,近年来,不少地方教师招聘时,其条件便附加上了“师范类毕业生优先”甚至是“只招师范类毕业生”的条款。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入口关”上把住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平,同时,拓宽教师培养和聘任的渠道,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从教,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因而,教师资格证制度对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教师资格虽然要通过笔试和面试两关,但毕竟还是一种表面考察,不能全面测评一名考生做教师的基本素养,难免有偏差。
再一方面,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在专业上“特权”和优势,也要和其他院校毕业生一样考教师资格证,使得不少原来有志从教的优秀学生,为拓宽自己的就业机会,高考志愿选择时,不再选择师范院校而选一般院校,业余时间学习一些教师专业知识。这样,他们虽然也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但在总体素养上,却差了许多,在未来就业时,也只把“教师”当作“备胎”,实在找不到“好工作”或找不到工作时,再去“考教师”,这无形中也影响到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水平。
有鉴于此,国家对教师资格政策进行了调整,让师范类院校恢复其原有的“专业特权”——师范院校学生,只要按国家规定学完相应课程,考核合格,毕业时除了能领到大学毕业证,还可以领到一张教师资格证。这对于有志于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2022年高考考生来说,不啻于是一个好消息。
需要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长的是,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如果要报考师范类院校,一定要认清“师范”字样,这是因为:
其一,并非是所有师范大学(院校)都有“颁发”教师资格证的资格。填报志愿时,一定查看一下,该院校是否通过了教育部的“免试认定”,不在教育部“免试认定改革”名单中的院校,是不具备“直接颁发”教师资格证资格的,学生毕业时是不能“直接”领到教师资格证的。
其二,并非是大学(学院)带了“师范”字样,学校所有专业就都是师范类专业。师范大学(学院)里面还有一些非师范类专业,比如同是“数学教育”,不带“师范”字样的专业,毕业时也是不能“直接”领到教师资格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