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后,国民受教育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再加上院校逐渐扩招,高学历的人数只增不减。
虽说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激增的高学历人群面前,上升通道依旧显得狭窄,这也就导致“学历内卷”情况在求职市场中越来越明显,不少同学都只能走上了深造考研的“赛道”。
“考研热”一直存在,但大家考研的出发点却不尽相同
考研的热门程度已经超乎了很多同学的想象,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已经达到了457万,比之前预测的400万还要多出50多万。
真的有那么多同学如此醉心于科研吗?其实并不然,不同的学生考研的目的都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是希望在求职市场中获得优势,虽然本科生的数量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小部分,但是相对于白领的就业岗位来说,本科生的数量已经达到饱和,“本科学历已经没有优势”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虽说文凭只是一块“敲门砖”,进入岗位后更多依靠的是同学们的“真材实料”,但这块“砖”依旧决定着未来发展的平台。
因此,同学们希望能够继续读研来取得更高的文凭,等到未来在步入社会时,就业起点会比本科生更加高一些。
其次就是没有明确目标,只好随大流:很多大三、大四的学生都有一个考研的梦想,但是问他们为何要考研?很多人会回答:看身边同学都在考研,自己也许应该跟上步伐,否则自己会落伍。
这种考研的原因非常不建议,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让意志变得更加坚定,过程也会更加高效。没有坚定的考研信念,很容易半途而废,导致浪费成本。
最后就是希望在领域内深耕,专心搞科研:这种考研理由回归到了考研的“本质”,但总体来说,抱这个目的去考研的人数比例应该比较小。
不禁会有很多人疑惑:在学业的道路上持续攀登,不应该是秉承着一颗渴求知识的心吗?为什么研究生们考研的目的如此“不纯粹”了呢?
研究生们逐渐偏离“轨道”,不再专心去搞科研了?
针对这个问题,有学生直言表示:“大家本身都是俗人,谁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才是最质朴的追求。”
毕竟对于年轻人来说,追逐理想和追逐现实,二者似乎有些矛盾,所以研究生初心不再,放弃静心做科研的原因也很现实。
现实生活压力与理想存在差距
同学们在读书期间都有过美好的幻想,想象着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然后通过这份工作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然而,现实却给毕业生们重重一击:除非是那些科研水平到达一定层次的学者,才能保持初心在这一领域中深耕下去,其余的“半吊子”学生都在半路被生活的压力“绊住了脚”,毕竟谈论理想的前提,是要“吃饱穿暖”才行。
所以在买房、结婚等种种现实的焦虑,已经覆盖在大学生心头的情况下,大学生们还是在现实面前选择了妥协,纷纷转行去更有“钱途”的岗位。
科研难度大需要天赋
另一方面,即使考上了研究生,想要在科研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同学们也会发现科研也并不简单,甚至比进入企业中上班还要辛苦。
科研是一件需要“拼天赋”的事情,但天才毕竟像沙里的珍珠一般稀少,大多数同学被科研的困难“劝退”,慢慢放弃了自己的深耕之路,只想着写完论文尽早毕业。
研究生毕业时间不等人
其实在刚考上研究生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希望自己能凭借着自身的实力获得一些研究成果,但现实情况是:等同学们研究生毕业大多已经26岁左右了,这个阶段很多进入社会岗位的人已经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或者已经小有成就。
而还在读研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在2-3年的时间内实现学术性突破,大家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内,紧锣密鼓完成学业、马不停蹄准备实习,所以整个研究生三年可以用“饱和”来形容,最后只能去研究一些“老套”的课题。
科研的路“道阻且长”,学生要下定决心
说实话,科研是一条非常辛苦的道路,走上这条道路的同学们,无异于是要经历一场“修行”。
除了科研上的困难,同学们还可能要忍受物质生活上的匮乏,也可能会时常怀疑自己的追求到底是否正确,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让不少学子都感到心累。
所以在选择科研之前,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思考自己能否始终坚定信念,严密地思考才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
最后笔者想说,每种选择都值得尊重,也祝愿每位同学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考研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