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到底有多重要?举个例子,同一所师范院校同一个班级毕业出来的两个师范生,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小a在短短几年内评上高级教师,小b只顾着专心教书,评职称的事情一概不理,职称评聘的材料也没去整理,你猜两位老师今后的待遇会有多少差距?
随着教龄的增长,小a因为职称等级比小b高很多,所以每一次加工资小a都比小b加得多很多,年岁逐增,到退休之后小a这辈子赚的工资比小b多很多,到最后两个人每个月的打卡工资相差三四千块是非常正常的。除了打卡工资之外,二者的绩效工资、应休未休、文明奖、平安奖、取暖费、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说到职称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谈及教师职称的种类:大学教师的职称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这四个类别。那么大学副教授,相当于中小学教师中的哪一种职称呢?
我们知道,中小学教师的职称也可以分为正高级教师、副高级教师(小学中学高级教师,又叫小中高),中级教师(又叫一级教师)和初级教师(二级教师)这四种。
从上面各自罗列出来的职称等级,我们不难判断:大学的助教,相当于中小学的二级教师职称;大学的讲师,相当于中小学的一级教师职称;大学的正教授,相当于中小学的正高级教师职称;而大学的副教授,自然是相当于中小学的副高级教师职称,其对应的岗位工资职级在5-7级之间。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中小学的副高职称和大学的副教授职称,评上的难度谁会更大?
⑴学历层次上的对照,要评上副高职称更简单。
想要评上副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打底,评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想要评上中小学教师中的副高职称,你有博士学位当然很“哇塞”,你有硕士学位也是“顶呱呱”的,就算博士硕士学位你都没有,你拥有本科学历其实也挺好的,毕竟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十有八九的老师都是本科学历。所以,学历存在短板的中小学教师要评上副高,门槛要比大学副教授要低很多。
⑵科研水平上的比较,想评上副教授并非易事。
中小学教师要评上副高,你参与县区级及以上的课题,只要你成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即可,课题研究作为职称评选的加分项,自然是等级越高越好,评职称的时候需要立项证书、结题证书之类的“硬件”;而如果你是高校教师,你想评上副教授,你至少要主持1项市级或厅级的科研或者教改项目,科研项目通过验收后的相关证书也要注意收集。从科研等级上看,评上副教授的难度更大。
⑶论文等级上的较量,评上副教授的难度更大。
如果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要评上副高,那么需要什么样的论文才有机会参评?县区级别或者县区级别以上的论文即可,只要稍微懂得写作、会总结归纳教育教学经验的老师都能搞定这种论文;而大学教师要评上副教授,需要怎样的论文?你要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EI论文或者SSCI等级的论文(也叫核心学术期刊论文)2篇以上,再加上1篇普通类型的学术论文才有资格参评。而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难度,比中小学教师发表县区级学科论文要大太多太多了。毕竟只有那种学术价值非常高的论文才会入选核心期刊。
不过,中小学教师要评副高,得有职称评选的职数才行,而我们很少听说某个大学教师因为没有职数而评不上副教授,很多大学评不上副教授的原因是因为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高校采用“非升即走”的措施,大学教师想要获得终身教职,就必须在规定的年限内获得大学副教授的职称。而公办中小学教师就算评不上副高,也没多大的关系,甚至可以在职称评选方面选择“佛系”视之。
对于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在职称评聘方面存在的差别,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