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的改革,在2022年开始加速。
最近,教育部发了2022年的工作要点,亮点有很多。
有双减方面的,还有中考、入学划片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未来的房产价值、房价涨跌,将产生深远影响,值得好好聊一聊。
蓝白梳理了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第一,双减步入“深水区”。
要点里提出: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
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
与教育部工作要点几乎同时发布的,还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
这份意见的规定更加具体,规格很高:市场监管、网信、公安、体育、文化和旅游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涉及校外培训的问题进行单独或联合监管。
这意味着:教育领域的双减,从2021年提出,到全国范围内整顿,再到2022年,已经形成了“常态化”治理。
以前,大家都觉得“双减”只是洒洒水,没想到,这次是动了真格。
去年底的时候,蓝白看到央视公布的数据,自从实行双减以来,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
我又找了代表城市的数据。
在北京,线下学科类无证机构压减率98%,原有各类培训机构压减比例60%,无证机构动态清零地区12个。
在上海,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21.73%,从业人员减少3.5万人。
机构都没了,资本自然会撤退。
我查了一下,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融资总额超140.9亿元,同比下降73.88%。
今年,不要对校外学科类辅导有任何期待。
第二,中考分流,有了新变化。
这份工作要点,还提到了一句话: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
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在做了。
将艺术类科目考核纳入中考,采用“过程性评价+专项测试”确定考试成绩,以分数或等级形式呈现,作为考生录取限制条件使用。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解读,“过程性评价”是指由学校在每学期末以艺术素质测评的方式对学生艺术课程出勤率、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作业完成等情况予以的评定;“专项测试”是指初中学生音乐、美术学科学业结业考试成绩计入学业总成绩系统。
也就是说,艺术生也能进中考了!
我查了一下,从全国看,目前江苏和云南作为国家级试点区域,已普遍实行“艺术进中考”,其中,云南从2021年起将艺术科目分值提高至40分。
更进一步说,这是一直以来中考分流的重大变化,孩子们可以多一条路做选择。
中考分流,一直是家长们心头的焦虑源泉。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许旋提出,面对中考和高考的竞争压力,尤其面对普通高中录取率只有50%的巨大压力,“双减”之后,家长焦虑心态不减。
他建议大面积增加高中学位,争取将部分城市试点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乃至取消中考分流,减轻家长学生的焦虑。
中考分流是否取消,尚在讨论之中,但在现行体系下,通过美育渠道,让孩子们能多一份选择,总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第三,入学划片也要“因城施策”。
要点里说: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指导各地完善学校划片政策,深入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修订出台学籍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学籍管理。
就近入学、公民同招,已经不是新词了。
主要方向,还是要使入学门槛更规范,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学校要离家近,民办明星学校不能掐尖招生。
关键词其实是另一句:各地完善学校划片政策。
也就是说,每个地方的划片政策,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
这句话,才是打击天价学区房炒作,多校划片、大学区制,乃至“教育与住房剥离”的核心驱动力。
举几个例子吧。
北京城六区已全部实施“六年一学位”政策房产地址实行“学位限定”,成都、深圳、天津、广州、南京多地也已经开始实行“多校划片”,房子与学校不再是“一对一”的关系,在“就近”的前提下,小孩上什么学校,全靠电脑随机派位。
在深圳,随着大学区招生、打击学区房炒作、二手房指导价一连串调控落地,顶流学区房总价普遍降了200万-300万元。
在上海,经历过“教改政策”、“价格核验”以及“三价就低”等政策影响后,有学区房挂牌价缩水近400万。
2022年,这样的趋势会延续。
为什么说,“因城划片”的政策导向,会使教育与住房剥离呢?
1,只要多校划片全国推广,名校天价学区房必然会贬值。
2,随迁子女、租房入学的门槛会越来越低,房产证将失去捆绑入学“门票”的作用。
炒作多年的天价学区房,注定将高位陨落。
整体看下来,这份2022年的教育领域工作要点,涵盖内容广泛,方向也很清晰:
给学生们减负,给孩子们更多的道路,不论贫富,每个人都能感知到“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