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颜建国: 我上初中以前, 真的没有读过高尔基的《童年》

我上初中的时候,真的没有读过高尔基的《童年》。那时候阅读课外书几乎是被老师和家长一致猛批的,看闲书被视为不务正业而侧目,何况我所在的初中根本没有图书室,师生所有的只有课本、练习册和《中学生之友》等少数几种刊物,这就是我们阅读困乏的童年。

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标实施,阅读对中学生增加知识面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已经成为共识。消极来看,它可以让学生适应新中考和新高考;积极来看,它可以带给中学生更远更高的世界与未来。当下,所有有远见的老师和物质基础的家长都比较支持中学生特别是时间相对宽余的初中生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读一些经典作品,以此实现“立德树人”之愿景。

高尔基的《童年》不到20万字,我是在工作之余用三天的闲时读完的。实在说,因为欣赏习惯不同,又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我读得十分勉强和应付,真不知道已经远离作品所描写20世纪初期俄国小市民生活共景的初中生会有多少喜爱与兴趣?

回看与《童年》阅读相关的语文教材,是在六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这个单元三篇课文均为小说,教学的重点是学会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品味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以此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而初中第一学期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2岁左右,刚刚由懵懂少年向情窦初开的青年过渡,因此,他们的阅读也处在由儿童性向青年性的认知面转轨,为此,由童话的叙述性向小说的叙述性就成为思维提升的阅读架构之首选。

《童年》之所以成为初一上学期学生课外必读,我觉得还是从“立德树人”目标和形成良好阅读习惯来考虑:在内容上,此书属于红色作品范围;在写作上,围绕的主人公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陪衬人物是有着不一样上帝的外祖父卡希林和外祖母阿库琳娜·伊万诺夫娜,还有舅舅、母亲、继父等,总体来看人物相对简单,时间顺序清晰,比较易于初一学生阅读和了解。但和同册入选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相比,·托尔斯泰的作品要宏大和优美的多,但是这些作品不适用初一学生,因此也就不在初中生必读之列。

我是在大学中文系爱不释手地借阅了托尔斯泰的几部典范作品。记得有一次儿童作家到一个中学给学生举例,告诉他们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级的一流作家,高尔基是世界级的二流作家,其实学生一定没听懂,因为他们眼里只有著名作家还没有一流、二流作家的鉴赏度。

正因为《童年》是为初中生阅读培养习惯的过渡作品,因此建议初中生读大约五到六个课时即可,用速度的方法,达到基础阅读程度就行,顶多到检视阅读的层次,只要不是专业研究者,分析阅读和主题化阅读就大课不必了。

童年阅读《童年》,它带来的是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可以让初中生体味可以在苦难中隐忍成长的别样少年,这对于10岁出头的孩子,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呀。

读《童年》,眼中可以有几丝苦涩,可以有蜜蜂采集的蜜,可以知道别样风景的云外天。

(作者,颜建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