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考为什么不能全国统一试卷, 统一录取? 历史告诉你答案

6月7日和8日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稀松平常的日子,可对于高三学子而言,这却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重大挑战,每年都会新产生一些关于高考的话题,但有一个老话题却也是经久不衰,那就是高考为什么不能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录取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从600多年前的一桩冤案开始说起。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齐聚南京,参加三年一次的科举会试。为了给朝廷选拔优秀人才,太祖皇帝朱元璋也是非常用心。在主考官人选上,他任命了时年已85岁高龄的当世大儒刘三吾。

刘三吾毕生从事教育工作,以前在元朝时期担任过广西提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明朝建立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在天下学子心目中,刘三吾就是德高望重的代名词,以他这样的耆老担任主考官,那当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考试按部就班完成,期间一切顺利。然而在放榜那一天,整个南京城的学界却炸锅了。原来本次科举考试共有五十一人金榜题名,可他们全是南方人,而北方学子则全军覆没。

从南宋时期开始,南方地区的经济、人文环境就要显著超过北方地区。所以南方人的学业水平普遍高于北方人也是不争的事实。直至明朝立国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可是本次金榜题名的全是南方人,这就让北方学子们完全接受不了了。这下大家也不管刘三吾是不是德高望重,纷纷破口大骂指责他私舞弊,偏袒南方人。甚至还有人私底下发布阴谋论,声称当今圣上是南方人,所以才会故意搞这样一出。

北方学子们在南京城里越闹越凶,各种流言也越传越夸张。消息传到朱元璋那里后,他意识到事态还是比较严重的,于是下令成立专案组进行彻查。然而专案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复审后发现刘三吾他们的录取标准和程序都完全没有问题,录取的这五十一名考生中,哪怕最后一名的答卷水平也要远远超出北方学子中最优秀者。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不少北方学子的答卷中还存在一些犯忌的言论,这要是搁在平时,不被抓进去吃牢饭就要烧高香了。

专案组将调查结果公布后,北方学子们仍不罢休。他们天天跑到主管科举考试的礼部抗议,搞得礼部官员都无法正常办公。这还不算,他们还脑补出大量黑幕情节,并宣称朝廷有意包庇。而朝廷里的北方官员也趁机附和,要求朝廷提高北方人的待遇。

随着事态发展,朱元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这件事已脱离了考试是否公平的问题,上升到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地域之争。如果没有妥善处理,恐怕就会影响到北方地区的民心,这可远比开科取士重要得多。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重考显然没意义,毕竟北方学子和南方学子的水平差距摆在那儿,就算再考一次,结果也差不多。不过这种难题对朱元璋来说却并不难解决。为了安抚北方学子,朱元璋下令将主考官刘三吾发配西北,副考官白信蹈和参与复审的监察御史张信,以及与此案相关二十余人均凌迟处死,甚至连新科状元、榜眼、探花也都被判处死或是流放。所有这次参与这次科考的考生成绩一律作废。

同年六月,会试重新举行。这次朱元璋亲自策问,并录取了六十一人。毫无意外的是,这次录取的全部是北方学子。估计南方学子是水平也不敢下笔了,毕竟道理再硬也搞不过朱天子手里那把刀。这便是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北榜案”。

由于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学子的水平相差很大。所以在“南北榜案”发生后,明朝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番改革,将原来的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录取,改为南、北、中三卷,分地录取。大家都跟自己差不多区域中的人竞争,从而避免了因地域差距而产生的碾压情况,这便是我们今天高考分区划线的由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