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临近,很多考生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要不要报培训班?培训机构怎么选?怎么避坑?今天就聊聊公考培训班那些事儿,从三个方面拆开讲。
第一,要不要报班?
其实很多考生在报班之前都没有想清楚,看到别人报自己也报,盲目跟风,想达到什么目的不清楚,培训期间要学到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到头来白白交一笔钱,得到的只是一个心理上的安慰,“我好歹是培训过的,这次应该稳了吧”。报班之前,建议先搞清楚几个问题。
①报班有什么用?培训班能教给考生的,无非是公考的节奏、套路。比如考行测时哪些题型可以重点关注,如何分析自己的短板,是知识面的问题还是做题速度的问题,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等等。尤其是笔试,通过培训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行测申论的水平有质的提升,因为培训机构的所谓老师,并不是传授给你各科专业知识的老师,他们只是相对熟悉公考的门道。仅此,而已。
②自律意识如何?很多考生想复习备考,但是自律意识又比较差,静不下心来,这种情况报一个培训班,既给自己一种“既然花钱就要花得值得”的心理约束,也可以主动融入一个学习的氛围、竞争的环境,鞭策自己努力备考。但对自律意识很强的考生来说,在哪里备考都一样,报班就显得没那么必要。
③过去是否培训过?对于已经参加过几次考试的考生来说,大概率是培训过的,对公考的基本套路也相对熟悉。但对于公考小白,一切都还懵懵懂懂,搞不清东南西北往哪里走,或者前几次考试都是自己摸索备考,也可以报个班,给自己理清楚接下来的思路。
总而言之,如果对公考的套路不熟悉,第一次报考,自律意识也比较差,那么报培训班还是有必要的。
第二,哪些话不能信?
营销第一,课程第二,这是公考培训机构的现状。为了争抢考生,很多培训机构各种方法用尽。在招生宣传中,他们的“话术”大多言过其实,只是作为吸引考生的噱头,大家要注意。遇到这几句话记得绕道走。
①“押题”不能信。很多公考机构喜欢搞押题这一套,反复宣传“押中多少多少题”。怎么押中的?官网、自媒体账号反复推送知识点,日积月累,但凡有一条推送过的资料与考试中某一题产生关联,他们就宣传这是押题押中了。这种押题,谁不会?公考机构比出题的专家还厉害吗?
②“不过退费”不能信。现在很多机构都喜欢搞培训班,收费极高,不管有没有把握都搞“不过退费”,实际上是为了在考生面前形成一个靠谱的印象,反正在一个地方开班总要有成本,先把人忽悠来,然后就赌概率。所谓“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赶”,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多找几个人就多几分赚钱的机会,只要有少数人通过,剩下的该退费就退费,反正稳赚不赔就是了。
③“小班私教”不能信。他们打着“小班”“小众”的幌子,宣传对考生的重视,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压根招不了多少人,人少了班自然就分得小。另外,培训机构最不缺的就是老师,很多机构对老师的筛选机制极其粗糙,有的甚至多次考试没有上岸就选择去培训机构当老师,这种情况下多开几个班难吗?自己都考不上还来搞培训,你敢信?
④“1:1职位保护”不能信。这是典型的饥饿营销手法,主要在面试培训班中使用。“你这个职位我们只招一个人,只要你签协议,我们这个班就不收你的竞争对手”,给考生营造一种“晚了就失去机会”的错觉。废话,一个职位1:3,你能忽悠来一个人就不错了,其他人不会找更好的培训机构吗,非得找你?
记住一句话,培训机构不是你上学期间的老师,不是你的家人、朋友、亲戚,他们没有任何帮你上岸的情怀和责任感,他们只是想要你口袋里的钱!
第三,培训机构怎么选?
现在不单是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公考培训市场的竞争也很激烈。培训机构良莠不齐,老牌机构收费高,地方小机构感觉不太靠谱。怎么选?我有三条建议。
①价格不宜太贵。前面讲过,培训机构教给考生的无非是考试的节奏、套路等等,值得多高的价格?千万不要以为贵就等于好,报天价班后悔得想撞墙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的考生刚毕业,有的考了几年也没有稳定工作,报个班还要家里出钱,适中一点就行。另外,个别无良机构还玩起金融,给考生推出“培训贷”“0元入学”等贷款产品,提醒大家千万不能碰!千万不能碰!千万不能碰!
②试听很关键。现在的培训机构普遍都可以试听,不知道水平如何的情况下可以先试听几节课,然后判断课程质量,衡量自己是不是需要,觉得适合以后再交费签协议。同时要提防试听课程与实际课程差距太大的问题,不能搞成某些购物平台的“卖家秀”和房开商的“精装样板房”,注意确保正式入学后是在试听的那个老师那个班。
③考一考老师。很多机构的老师只上课不解题,为什么?因为不会。上课的教材都是专人编写,同一个内容让你讲几百遍,你讲起来也有道理。怕遇到这种坑的,可以试听中途抛出一道题,让老师现场解答,同时要注意避免老师看其他资料,靠不靠谱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毕竟光说不练假把式,那些解题的思路、技巧,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当老师的自己都不会,不是误人子弟么?
培训班更像是一个模具,把材料放进去进行标准化定型,生产出更加符合行业规范的产品,但决定产品质量的不是模具,而是材料本身。考生就是这个材料,报了培训班也不要照搬那些僵化的套路,让自己的能力水平通过套路更全面地展示出来,这才是上岸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