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昨天我们讲了孔子的无隐乎尔,说的是以身师范、身体力行的教育方法。提倡在实践中去学习,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要用眼、用心、用脑、用力学习。
所以学习这件事是苦也是乐,就看自己对于学习的态度了。
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学习就是在交往和实践中去学习。其实,我多次强调,书本也是人言的整理和记录,看书、阅读本质上一样是听人说、跟人学。
如果能够师法自然就更好了,只不过那是更高层次和境界的学习,是无字天书,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回过头来继续讲孔子的教育,孔子说我对你们毫无隐瞒,只是你们每个人所看到的所感悟到的不同而已。接着他说,有哪些不同呢?四个方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跟老师学什么呢?或者说,所谓的学问到底有哪些内容?再或者说,教育的最核心的四个部分是什么?
一是文。不是狭隘的文章和文学,而是广泛的知识。各个学科里那些人类发现、感悟、总结,传承下来的智慧,是现象、概念、思维、认知的提升。博览群书的目的就是提升认知、训练思维、明确概念、解释现象。
比如,我在给儿子每天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探索、认知、明确的思维训练。每个学科的学习,都有这些基本的概念和来龙去脉的思维逻辑。礼乐射御书数,都是如此。
来做保险也一样,首先学到的就是文,是保险的起源、概念、知识点。金融、法律、医学、心理、营销、传媒、管理、领导、沟通、表达、审美,逐渐都会涉及到。
保险营销首先是杂家,其次才能做到专家。因为保险营销是跨学科的学科,进来容易,做好很难。学习力这一关,很多人就过不了。
文,是素养气质。一个人所看所学所思所想所爱的一切,最终都会在眼神气质上表露无疑,也是想隐藏都做不到的。这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承、积累和沉淀。
一代代人,接力这些世代祖辈的发现和智慧,提升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的效率,而不需要总是从零开始。
文,概括来说就是“是什么”“怎么看”的内容,适用于一切学科的学习。
保险人的文,就是与保险相关的一切交叉学科的概念是什么?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怎么能相互支撑相互作用?
接下去的“行”,就是技能、方法、习惯的养成,就是具体要怎么去做的问题。
我们的微系统的各个环节流程就是技能和方法,加上重复次数就是习惯和路径,道路、方向、路径的本质也是习惯造就的产物。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是说人们习惯于经常走的地方,时间一长就踩出了路。路,是群体认知智慧的结晶。
你去爬野山就能深刻体会,一条条上山的野路,不知是多少年多少人曾经走过以后才形成的。所以行的本质就是习惯,技能、方式方法只是习惯的过程。
习惯是一切技能方法的目的,如果所学技能和方法不能养成习惯,也不能形成自己的路。所以提到实践,不能仅仅说一句话“干就完了”,还要说“持续干”“反复干”才有用。
自然之师已经用沧桑岁月、斗转星移、四季轮回,告诉我们行的真谛了。年轮一圈圈,落叶一层层,水常年流过的地方就是江河的模样。
自然之行在于周而复始,那也是自然的习惯。让花开花落是自然的技能方法,而四季轮回、无数花开花落,就是自然的习惯。我们所说的规律本质上就是对习惯的认知罢了。
所以孔子说,跟我学如何做、学技能,核心是跟我一起养成好习惯。没有好习惯,哪来的好结果?习惯存在于一切人事物中,是行的核心。
所以来做保险到底要得到什么?名利只是习惯的结果,习惯才是真正要用心养成的,终身受益。
同样你跟我学论语,如果把它看作是文,就是要一个结果,看微盘里整理好的文字就好了。或者将来去看书,如果你能每天准时跟着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行了。学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点了,而是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行,是文的目的,比文重要得多。文可以少,行不能错。每个人习惯的签单方式不尽相同,一经确立,很难改变,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孩子教育、夫妻相处、团队管理,概莫能外。
归根结底,都是习惯的力量左右的。
所以孔子说“不仅要听我怎么说”,就是文;“还要看我怎么做”,就是行。说和做统一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我始终不认为脱离了一线的老师们进行的授课是真正的保险教育,没有身体力行的文,是空洞的。即便是总结别人的,那也是吃人家嚼过的馍,变了味道。
文和行统一的老师是难能可贵的宝藏,说给你听、做给你看、以身示范。孔子做到了,所以才说无隐乎尔。
接下去是“忠”,就是态度。有文能行,把事做好是前提,而做事做人的态度是更高层次的教育。
能不能专注、专一、全情投入忘我境界,忠于所爱?这是比文和行更难做到的,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忠于客户、忠于公司、忠于配偶、忠于父母。
在人生五条命里都要尽忠职守,生理、财务、社会、精神、家庭;在各个领域里,都要全情投入,不能三心二意。
没有了忠,行会变成虚伪和伤害。敷衍浮躁功利都是态度问题,是不忠的表现。
忠,一个中一个心,把心放在中间的下面,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沉稳安静从容,这就是忠的感觉。只有静心,抗拒得了一切诱惑、克服得了一切困难,才能守住心。
不为一切所伤,不为一切所动,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忠,是态度。
最后教育的是信,就是理想信念信仰了。信,要高于忠的,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塑造一个人格,就是明确自己的信仰。
这一生到底为什么而活,使命价值意义是什么?信,不是侠义的信用、守信。因为这些都是一个人信念信仰的具体表现。你信什么,就会按照什么的教诲去做。
一切宗教都有自己的神和信众。信,才会行,才会忠;不信,就不会忠,更不会行。心里有了,才能有所为。必须尽孝这件事,是不是你的信仰?如果是,就会忠,就会行。
信仰信念同样存在于一切人事物中,而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发展的信念信仰。信仰,是坚信不疑并遵照执行的指引。
比如,如果你对论语里的话坚信不疑,并可以遵照执行,论语就变成你的信仰;比如,如果你对保险的意义功用坚信不疑,并遵照执行,自己买还会推荐客户买,保险就是你的信仰;比如,你相信我的话,并遵照执行,我就是你的信仰;比如,孩子百分百相信你的话,并按照你说的去做,你就是孩子的信仰……
信仰是精神指引,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人一定有信仰,一定有,只是各不相同罢了。所以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是不对的。
信仰和宗教也是两回事,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种形式,是有共同信仰的人在一起的组织形式。所有以保险为信仰的人在一起,也可以叫保险教了。
所以不能一提信仰就和宗教扯上关系,信仰不是唯一的。事实上,不同信仰最终都是相通一致的,万变不离其宗而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孔子的四教,千百年来的解读都太单薄浮于表面了。今天的解读,希望给大家新的视角和思考。孔子四教是教育的层次,也是教育的内容。
教育和学校教育也不是一回事,不能混淆。一个人要受的教育是全方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学校只是一个环节,不是全部。
学校里能完成一部分文、一部分行、一部分忠、一部分信,不能全部推给学校。全推给学校,它也是做不好做不到的。
同样来做保险,不能把自己的成长责任全都推给公司,自己的不能、组员的不能。公司教育 只是一部分,不是全部。
文行忠信是学习框架和路径,是成长的底层逻辑。好好领悟,深刻体会,用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