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普及高中”真的有必要吗? 教育是“孵化器”, 还是“挑蛋机”?

前段时间“中考分流”的消息,让很多家长为之一振,“教育焦虑”反而成为了“教改后遗症”,毕竟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大学,而不是草草学一门技术或者流入社会,这一点在农村也同样常见。

近期,有人大代表提议,在我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从而避免职业选择的“低龄化”以及过大的升学竞争。一时间,“普及高中”的呼声,几乎响遍了整个网络,对此提议的支持,更是出现了“霸屏”的情况。

其实,我国本就是一个人口大国,除了矿产等“硬资源”的需求大以外,教育等“软资源”的需求,则直接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基础。对于一个小家来说,日子过得是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日子过得是人才储备。因此,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影响的是几乎所有的家庭和整个国家。

在我国“普及高中”真的有必要吗?

已经推行了很多年的9年义务教育,之所以大获成功,主要表现在该措施推行后,全民教育水平,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在于此举降低了辍学率,从而避免了“小本儿没毕业,就满地跑”的情况。可是,全球科技水平的进步,对于生存和生产所需的基础教育水平,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中考后过早分流,反而会让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受教育水平,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

与此同时,在疫情等因素,对外贸经济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国家及时提出了发展经济“内循环”的策略。而避免“大众创业、全民创新”不至于沦为一句口号的关键,在于要开拓百姓的思想和视野。如果说此前20年,“业精于专”更适合于当时的个人发展,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幅度提升和应用,未来的二三十年,“专业+博闻广识”才能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而思想和视野的开拓来自教育,而非加工车间。

总的来说,“普及高中”有必要,因为全球科技的快速进步,已经对基础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普及高中”就是处于进退之间的分界线。而初中毕业就过早分流,反而会相对降低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全民受教育水平。再加上,就个人发展层面,“业精于专”已经出现了局限性,而保证“专业+博闻广识”让社会群体受益的关键,还在于普及高中后,得以开拓视野和思想。

针对相反的观点,我们有必要探讨教育是“孵化器”,还是“挑蛋机”的问题。

针对“普及高中”,实行12年义务教育的提议,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应该将优质资源,集中到那些“优质学子”身上,与其浪费资源,还不如早早进入社会。而关于这个观点,我们有必要强调的是,“优质学子”的判定标准,并不仅仅在于学习成绩。且退一步讲,男孩或女孩在智力发育上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高中阶段,如果过早地对其分为“三六九等”,反而会浪费不少“好苗子”,教育是“孵化器”,不是“挑蛋机”。

除此以外,有观点认为,“普及高中”、实行12年义务教育之后,未来的用工市场会出现最低学历要求普遍拔高的情况,比如,招聘最低要求为硕士毕业。对于这一观点,之所以站不住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忽视了社会生产结构的复杂性,因为在现实中,脑力劳动群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很多岗位不需要太高的学历。相反,如果体力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比较高,他们就更容易在社会立足或者进行设备改进。

对于孩子的上学问题,农民应该注意什么?

无论什么时候,农村的孩子要想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读书永远是一条捷径。因此农民应该注意的是,不仅要让孩子尽可能地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还要在现阶段,加大对孩子初中择校问题的重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