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考公上岸后到底有什么变化? 亲戚眼中的我VS真实的我, 对比扎心

如果问父母那一辈人,子女找什么样的工作您才能够放心呢?答案一定是公务员。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虽然一开始对于公务员是没什么兴趣的,但社会形势所迫,考公的热度越来越高。

而随着热度越来越高,考公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多之后,不可避免的就是考公难度越来越大,“万人争夺独木桥”用来形容考公情景丝毫不过分,毕竟在这种比率下,能够闯荡出来的也只有寥寥数人。

而如果学生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岸了,那么他们在老一辈眼中的形象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不过那些形象往往与学生们的真实情况有很大出入,那么在老一辈的眼中,上岸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呢?

亲戚眼中的学生vs真实的学生,过于真实

亲戚:朝廷重臣

在亲戚们眼中,公务员作为政府机关内部人员,身上贴着显而易见的标签:高大上,而很多公务员机关也确实如此,比如说公检法,里面的公务员不是法官就是助理法官,一听职阶就让人肃然起敬。

因此,亲戚眼中的公务员每天不是在商讨国家大事,就是在讨论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为国家的建设给出自己的意见,就像古代为皇帝进谏的大臣们,是国家的栋梁人才。

但实际上,能成为公务员的学生的确有可能是国家的栋梁人才,不过在刚进入之时,他们还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经验、技能都不是很丰富,因此只能先在基层“修炼”,暂时还无法达到亲戚们想象的高度。

家长:真金饭碗

在家长眼中,公务员已经远远超越了铁饭碗的重量,变成了“金饭碗”。因为在家长们的认知中,公务员是“铁饭碗”中最铁的一个,只要进入了体制内,就相当于永远不会被解雇,没有失业风险。

因此,很多家长想让学生进入体制是抱着这样一种心理,学生混出名堂之后,下一代升学或者工作的事情可以给予帮助,作为“里面的人”,家庭成员有些问题时,也好办事。

实际上,虽然一般情况不会将有编制的公务员“剔除”,但作为国家的重要岗位,公务员比起社会上的岗位有更多的“红黄线”,如果学生触碰了红黄线,就一样会失去继续留在体制内的机会。

而最近,公务员也面临着改革,更多岗位由原本的编制改为合同制,如果一些学生考入公务员之后不图上进,工作态度不认真,每天“安稳度日”,则一样有机会被淘汰。

朋友:办大事的

在朋友眼中,学生是“办大事的人”。毕竟带着国家体制的名头,为人民办事,所以学生一说自己是公务员,总会让朋友突然肃然起敬,对学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而且朋友往往都是和学生年纪差不多的人,也最能够理解考公的难度,自己的朋友考上了,会觉得朋友是“办大事的人”也无可厚非,但实际情况却和大家所想的都不同。

真实:我就是我

学生上岸之后真实的样子,其实就是一个为了生活不断奋斗的普通人,作为国家基层的一块砖,工作时哪里需要哪里搬,朝九晚五偶尔加班,一样要为了早起难过,为了工资叹气。

而这也引起了很多上岸学生的共鸣,表示公务员虽然比较稳定,但是规矩也是不少,工作时和社会上其他的岗位一样,循规蹈矩,并没有什么别开生面的机遇,和长辈们所想象的根本就是两回事。

考公上岸难,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进入体制内?

随着公务员考试热度的连年攀升,考公上岸越来越难了,但如果学生真的想成为公务员,进入体制内,还有以下几种方法,不过这些都需要学生早点做准备。

第一种是响应人才引进政策的大学生,这是地区为了留住人才而出台的政策,因此对象一般都是985、211的大学生。

第二种是有“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经历以及本科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报名选调生,进入体制直接作为后备干部培养。

第三种就是高考时报考军校,如果军校的学生在毕业后不想继续留在部队,也可以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军人身份可以让学生跳过考试。

这三种身份的获得都需要学生早做准备,尤其是一定要早一点申请党员,保证自己能够在在毕业之前成功入党。正式党员无论是走上面三条路,还是报考,都更有优势。

今日话题:你认为考公上岸之后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