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3000名状元无一成才? 高校抢人很“掉价”, 只为培养利己主义者?

文/小韵教育说

状元是在高考这场人生最重要的一场考试中,最成功的人,但这是否意味着今后人生的成功呢?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称为人生四大喜事,其中“金榜题名时”是最有荣誉感的,在古代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就能做大官光耀家门。

如今高考虽没古代科考那般重要,但是考得好考进名校,未来的路也会更好走一些。

尤其是在高考中的第一名,也就是传说中的“状元”,凭借着绝对的高分,被冠上第一的标签,顶着状元光环进入名校,成为万众瞩目的学神,只要按部就班地在大学里学习,就能有璀璨的未来。

从古至今,“状元”都是优秀的代名词,不知从何时开始,状元不再稀有,也不是荣誉加身的代名词,不允许大肆赞扬反而要小心翼翼的躲藏起来。

“高考屏蔽生”概念出现,不允许出现状元字眼

2020年开始,很多省市都出现了“高考屏蔽生的概念”,一些平时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查到分数的时间都晚于普通学生,即使查到了也不立即显示分数,这让考生感到恐慌,还以为自己涂错了答题卡,得了0分。

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分数在全省排名前50,被系统屏蔽了,只显示排名不显示分数。

出现“高考屏蔽生”概念后,慢慢就不允许讨论高分考生了,2021年高考不允许各大媒体,在报道上出现最高分、状元、第一名这样的字眼,教育部明确规定不允许炒作状元。

从全省前50名的分数被屏蔽,到不允许炒作状元,这一系列操作,都是避免高校争夺高分人才。

此前每年各省的状元的家门口,都被各大高校踏平,尤其是清华北大,因是最高学府都对最好的生源志在必得,给高分者开出优质的条件,以此吸引其到本校来读书。

如今不允许炒作状元了,清华北大也没有渠道知道考生的分数,给考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从个人角度出发是一件好事,而从宏观角度来看也是一件好事。

北大教授:状元本身并不值钱

清华北大之所以热衷于争抢状元,是看重状元本身的价值,凭借他们的学习天赋和学习态度,能在专业领域做出一定的成绩,经过大学4年高质量的培养,成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但是事实却不大一样。

数据统计表明,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共产生了3300名状元,在大众看来这些人都应该成了领域内的人才吧,其实不然,这3000多名状元没有一人成为行业里领军人物。

而真正能成为影响时代的行业领军人物,大部分也都是高学历者,但是他们更多的是竞赛生或者是特长生,拥有超强的天赋。

北大教授李沉简说过:“状元本身并不值钱,和普通学生无差,高校争抢状元很掉价。”

此前另一位北大教授也说过差不多意思的话,他表示:“高校争抢而来的高分人才,并非都能成才,他们只是当初的分数比较惊人罢了,和一般学生的能力相差无几。”

通俗点来理解,两位教授的话意思就是,高考状元只是分数很漂亮,但是并没有绝对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状元很珍贵,但不至于稀有,把其当作普通学生去培养就好了。

虽然这些话有些绝对,但不无道理,高考中一些高分者,考上名校受到最高礼遇,但是把高校资源位置所用。

重视高考高分者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北大钱理群教授开创了“精致利己主义者”这个词,他表示我们高校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世故、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此前一位名校学生去大山支教,竟在网上谩骂那里的学生蠢笨、无知,完全没有可教的必要,而她选择去支教只是为了获得学校的保研资格。

这样的事并非特例,很多名校研究生都钻制度的空子,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传说中的利己主义者,而这些人在高考中也都是妥妥的高分者。

总而言之,高考分数很重要,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品性。

话题讨论:

你认为高考状元大多都能成才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