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考前填报志愿,对一部分中考生来说,比中考都难太多了,几乎可以用难出天际来形容。
因为高不成低不就的成绩,要想进重点高中得踮起脚够一够,如果幸运的话就挤进去当“凤尾”。
可假如中考只是本色出演呢?不仅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连下一个梯队的志愿都不保,最有可能的就是被刷到下下梯队的普通中学。
那么,到底是拼一拼去重点高中做“凤尾”,还是去普通高中做“鸡头”呢?
这么烧脑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才是明智的。再说,这不是选择了就能木已成舟,如愿以偿。
不要说考生的对知识掌握熟练程度能考试题型能应付自如,就说考试状态也会瞬息万变,对于考试成绩到底怎么走向,其实都是一个未知数。考前填报志愿,其实有一点压上身价豪赌的成分。
于是,不少人临到填报志愿截止日期前一刻,都还在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徘徊在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之间拿不定主意。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结果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因为所有事物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于是就要从短期效应还是长期结果去区分看待。
我们还是把话题聚焦到中考志愿上来,是选择当重点高中的“凤尾”,还是普通高考的“鸡头”?我们按短期、长期效应来分析,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从短期来看效应
高考并不是人生的终点,但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考大学就是全家之力竭尽所能的一生追求和梦想。
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长可以举全家之力砸锅卖铁买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区房;为了孩子跑赢中考,家长可以拿出全部收入的80%给孩子交补课费;为了孩子争取时间学习,家长可以大包大揽就差没有亲手喂饭。
在55分流的中考升学中,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大学的门槛。
所以,在家长看来,要是孩子有100%的把握挤进重点高中,哪怕当“凤尾”也在所不惜。
毕竟重点高中的师资力量不是普通高中能比的,他们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还有不少曾经参与出题的老师,更有名校学霸这股新生力量注入。
再说生源,但凡能考进重点高中的中考生,他们的学习能力、方法、自律,以及主动学习的态度等,都是中考生中最好的一批。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便学习不太主动的学生,只要能挤进重点高中,就会被那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卷进去。
不管从外在的硬件设施,还是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只要考生能进入重点高中做“凤尾”,对高考是极为有利的,毕竟瘦死的骆驼都比马大。
从长期效应来看
高中毕业10年后,大家都有一段工作经历,有的人已经成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我们往往会发现,当年的考试高手,在事业和家庭方面反而表现得不显山不露水。
高考只是人生中一个崭新的起点,虽然考的大学有档次高低之分,大学毕业后就业选择有所不同,学历是块敲门砖,但并不是工作能力。
一个人的事业,与学历有一定的关系,但绝对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事业成功与否,主要由知识和人格相乘的积来决定。
学历并不是等于知识,因为有些人尽管有考高分的能力,但不一定能把学到的知识触类旁通地发挥到现实的工作中,并且把工作经营得有声有色。也就是说,工作能力与高考分数并没有直接联系。
而人格呢?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自信心、性格和情绪管理。我们来讲支撑整个生命力的自信心。
知道自信心是怎么形成的吗?从能力到自信,中间需要“肯定”来架起桥梁。做过父母的人都深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孩子得到的肯定越多就会越自信。
同样的,对孩子的教育还有一句话:孩子得到的关注越多,就越容易把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
尽管普通高中的“鸡头”与重点高中“凤尾”比较成绩,或许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他们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得到的相关资源和锻炼机会,是重点高中没法比的。这就是“鸡头”迷之自信的主要原因。
高考之前的升学,比拼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考试分数;可高考之后比拼的,就是各种能力了。分数等于能力吗?当然不是一回事!
话说到这里,大家对“普通高中的鸡头或重点高中的“凤尾”这道选择题,应该有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性格内向或自信心不足的考生,面临“鸡头”还是“凤尾”的选择时,我个人主张义无反顾地选择去普通高中。
你说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大多数都是存在一定的脆弱的玻璃心,并且多多少少有一定的自卑,为何不去做“鸡头”找回一些自信,却反而选择做“凤尾”?
在高手如云的重点高中,被各种神仙般的学霸碾压到泥土里,那仅有的一点尊严都得碎落一地,即便戴着800度的眼镜都拾不回来。
总而言之,当面临“凤尾”还是“鸡头”的选择时,不要死盯着什么升学率、教育资源类的不放,而是要聚焦自己,从自信心、性格等方面深思。世上所有的选择,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