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出差一周区县做高职招生宣传后, 我明白了“双减”的意义是: 公平

“双减”政策落实一学期之多了,对于一个高中毕业许久,又还没有子女上学的略略来讲,不少人觉得我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尤其是我在写到支持“中考分流”,支持“职业教育”的文章后,总是被骂个不停。

以前我在幼儿园工作,学前教育不在“双减”的阶段,现在我在高等职业学院工作,高等教育仍不在其范围。那我真的就体会不到“双减”的感受了吗?

并不是!在我出差一周区县做高职分类招生宣传后,我明白了“双减”的意义是:公平。

好的大学,竞争激烈,不愁生源,甚至每年学校招生办的老师全国各地掐尖抢状元。

而另一面,多少拼尽全力考上大学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子,能上大专已是欣慰。

这次略略出差,就是参加的重庆市高等职业学校分类考试招生宣传会。全市各个大专职业院校的老师一同到各个区县的学校去巡展。

毕竟学校的生源,是很重要的,没学生报考是很可怕的。

分类考试,也就是各大高校组织的春招,有针对普高类的,也有针对中职类的。可以报考的学校,有应用型本科,也有和高职专业对口的招生。

略略这次三天去了四个区县,有城里的高中,也有乡镇的高中。

给我的印象就是,差距真的是太大了!

这里指的差距是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第一站是某区新城里的高中,硬件设施好,学校氛围不错。老师应该提前都有给学生介绍宣展会,同学们趁着晨间早操的时间来拿了不少学校的宣传册。

每个人都是满载而归,宣传的老师热情,学校的学生主动。但说是有三百人的年级,估计只来了一半多。

从发的资料数量就可以感知,也不难理解,稳上本科的学生,来凑个什么热闹呢?

宣传不到半小时,马不停蹄去了下一站。又是两小时的路程,到了后司机说,大巴车进不了了,路太窄。所有老师下了车,抱着宣传资料到了学校门口。

这次是个小镇,高中在镇上的街道上,沿河而建。年级只有150个学生,宣传的时间是2点到2点半,正是他们午休后起床从寝室到教学楼的时间段。

一开始学生两三个,后来来了一大波。高三的排队拿宣传册,高二的也打听了不少。

有学生问我,“老师,这个学费贵吗?”

我说“有贵的,也有便宜的,同学可以把资料拿回家慢慢看看。”

接下来两天,我发现问这个问题的同学还不少,同行的老师在吆喝介绍自己的学校的时候。最爱突出的两个关键词就是,“公办”和“便宜”。

大城市或家庭富裕的孩子,也许读书从来没有考虑过“学费”的事儿。只要孩子愿意学,只要孩子考得上,学费算得了什么事儿?可对于有些地方,学费还真就是难事儿。

是说不让每个考上大学的学子因为学费而失学!可上大学,绝不是交完学费就够了。

来回的交通费,每月的生活费,电话费网费水电费,这些都是钱。

好巧不巧,在一个镇上的高中,略略碰到了大学的校友,不是一个专业的,她是语文老师。

她说她们年级的孩子,一百多个,考上本科的一个班就几个,可以好好宣传一下咱的学校。

讲了这么多,跟“双减”有什么联系呢?联系太大了。

“双减”的意义是什么?就在于一个教育的公平。中考分流是必然的,否则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一些经济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学生能考上高中已是不容易了,考上高中竞争对手从本省变成了全国。他们拿什么跟一二线大城市的学生比?

城市里的孩子,基础差不担心,双减前课上不听,下课也能花钱补。

乡镇的孩子,没有机会,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华山一条路,考高中,考大学。

“双减”政策落实了,教育公平进一步,大家都不补,本身还是城市里的孩子有优势,但是好歹把差距缩小了。

中考即便被分流去了中职,也能继续考高职上大学,上了大专也能专升本,读完本科还能继续考研究生。

侥幸上了高中的孩子,也可能高中跟不上,本科上不了,到头来还是走个大专,和中考分流的孩子一个样。

反对“中考分流”的家长们,认为这是对“晚熟”孩子的不公平。

可谁又考虑过那些地区经济教育条件本身就很差的孩子呢?

唯一相对公平的中考,还要被你们氪金欺负,他们找谁说理去?

占着明显优势的教育资源,还要花费超乎想象的教育投入,让寒门出贵子的几率小可怕。

双减本无错,错在于家长。学习靠天赋,人人路不同。

我承认有孩子“晚熟”,你也承认学习靠“天赋”。

教育越来越内卷的今天,“双减”就是一面照妖镜。

早点接受现实,早点改变观念。追求公平,理解职教!

咱们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而是要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创不易,欢迎分享关注;不忘初心,感谢点赞评论。

我是略略,教育略懂一二,小小老师,拥有大大力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