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儿子大学毕业三年,一直在家沉迷于考研,连连失败仍不肯找工作。同事忍无可忍,对儿子连劝带骂,但儿子振振有词:“现在的社会,没有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好工作!”
“可你已到而立之年,起码要先养活自己。”同事无奈地要求儿子。而儿子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同事再劝,儿子怒吼:“我不吃你的,行吧?但我告诉你,纵然饿死,我现在也不找工作!”
面对如此固执的儿子,同事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网上已经披露出不少这样的现象:90后有人毕业即失业,永远都在“考试”,父母苦不堪言。这是一种新型啃老模式。
“新型啃老族”已悄然出现,并有蔓延趋势。
近几个月,从网络上看到有关“新型啃老”的例子已非个别。一名95后女生,大学毕业后不参加工作在家复习,连考四年都没能跨进研究生行列,但依然执着备考。一名90后学生一直沉迷于学习,永远在考试的路上。一名研究生毕业的男子,不找工作,连续三年在家备考公务员,屡败屡战。这样的例子真的太多太多了…
江西电视台《金牌调解》节目中,来过一对父女,也是女儿大学毕业四年,一心考研,不找工作,父亲劝阻无效,不得已上了节目。
本来,爱好学习是值得称道的,但已经大学毕业,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以“考研”、“考公务员”、“考证”、“考编”等为借口,拒绝工作,悄悄“躺平”,躲避应该的努力和责任,这不能不将之归为“啃老”。
既是考试,就会有失败。如果真正有向往和梦想,那就该像挤海棉一样去挤时间学习,而不能用“躲”和“啃”的形式去实现。
现实中一些执着于参加考试的年轻人,不都是因为喜爱学习,而是为了逃避找工作,为了躲开激烈的竞争,以“二战、三战”为幌子,继续在家备考,延迟参加工作的时间,也避开学历不够高等各种压力。
这样的做法,让一些年轻人互相效仿,互相影响,出现了蔓延趋势。
“新型啃老族”的危害更隐蔽。
“新型啃老”往往让父母付出更多更大,不仅要父母付出生活费,而且要父母为自己参加各种培训班,购买各种学习资料买单。对于已经退休或临近退休的父母们而言,经济压力更大。孩子在本来应该养活自己并承担家庭责任的年龄,却需要父母继续养育,乃至加大费用,这实际是一种压力的转嫁。而且啃老者“啃”得理所当然,“啃”得心安理得。
听过“新型啃老”者坦然的话语:我们是为了追求上进,是为了将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谋求更好的人生,也创造家庭最大的幸福。
问题是本该创造价值的最好年华总在原地踏步。宅家学习一年也就罢了,还两年、三年…最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青春能有几年?
当专心致力没有考过,还不该好好直面自己、分析自己,另寻人生的道路吗?为了自己心中所谓的诗和远方,却让父母负重前行,过着苟且的生活,这真不是励志!
况且,在这些年轻人中,有一部份人还是打着学习的旗号,实质却“躺下”吃喝玩乐,只偶尔看看书,学习没有任何规划和安排,在准备考试的遮掩下,安然“啃老”。而有些父母不仅心甘情愿,还引以为傲,误以为这是孩子上进的表现。
由于没有遭受谴责,“新型啃老族”还可能自以为是,看不起基础工作,看不起在底层拼搏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社会脱节。父母的默然乃至支持,往往又给孩子的和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让孩子勇于直面自己和现实,必须从小培养。
首先,教育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德智体美不能只停留于口头上,也不能只简单说教,以及简单让孩子参加体锻和文娱活动,而要将这四个字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要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辛苦,知道感恩。日常交流中无妨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工作,知道现在的生活是父母付出劳动换来的,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要让孩子知道不容易。
第二,要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爱孩子不能溺爱,不能将孩子作宠物养。从小被使用的孩子,长大后才可能成为人物。孩子往往干得越多越有责任感,干得越多越有担当。
第三,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多让孩子去参加团体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让孩子懂得要想赢就必须拼命努力;懂得与人合作,懂得守规矩,懂得在竞争中扬长避短。
第四,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生活方面除了必需品以外,孩子的其它欲望不能随意满足,尤其是金钱方面。若是轻易满足孩子,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没有追求,什么都无所谓,因为家里能满足到自己。
第五,要适时让孩子挑战,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给孩子一定难度的挑战。能力是逼出来的,人有太大的压力不行,没有压力也不行。若孩子从小事事顺利惯了,今后一有挫折就可能选择躲避或放弃。
孩子的生长过程,父母在抓好孩子学习的同时,不能疏忽孩子性格、毅力、意志力和情感的培养。“新型啃老族”的“啃老行为,本质上是对未来和未知的一种恐惧。“啃老”者几乎都是自理能力弱,勇气欠佳的年轻人。
作为父母,不能一味把生活的重担都肩负起来,让孩子轻松地在自己的羽翼下生存,应该培养起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及善于选择的智慧。
长大后“啃老”绝不是突然出现的行为,而是小时候教育缺憾的结果。
愿天下父母能有所觉知,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只关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