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4月12日那一天,国际编号为210231号的小行星,有了新命名——王德民星。该小行星的命名是一项国际性、世界公认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
有人说,王德民院士被称为最帅院士,源于其掌握的技术,但是有人说,王院士的容貌才是帅气的根源。
实际上,王院士的科研水平很高,但是容貌也确实非常帅,可谓是才貌双全。
不过,小时候,因为“帅”也带来了不少麻烦,他小时候常常被误认为是“外国人”。王院士的父母是跨国婚姻,而王院士就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中瑞”混血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在30年代,中国人的观念极为传统,跨国婚姻还极少,因此很多人不能接受。正是“混血”让他与周围孩子的长相有些不同,因此常常被认为是外国人,他时常感到孤单。
不过,尽管如此,王院士学习非常用功,在1955年的高考中,以近乎各门满分的成绩出线,其中数学100分,物理98分,化学96分。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年代是100分制,可以说他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优秀。
然而,让人没有料想到,他没有进入清华大学,也没有进入北京大学学习,而是进入到了第五志愿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学习。对于这件事,网上的说法不一。尽管,我们很难得知如此优秀的人才为什么没有被清华和北大录取,但是这样的结果却也造就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或许,用王院士的话来解释更为准确——“是石油选择了我,不是我选择了石油事业。”
在1960年,别人毕业都挤破头想要留在北京,但是王院士却主动选择去了大庆油田。
基层的辛苦,不言而喻,更何况是寒冷刺骨的大庆,王院士这么选择并不是因为“傻”。在隆冬中,松嫩平原滴水成冰,寒冷刺骨,他和几位工人扛着100多公斤重的绞车,来回移动。然而,因为寒冷井口冻死,王德民和工人们又不得不解开棉袄包住井口,还用胸怀将防喷管焐热,等仪器可以下井,人已经冻得嘴唇发紫。就是这么拼命的工作下,中国石油问题才得到了解决。
在1963年12月3日,相关部门宣布:中国从此石油基本自给了。王院士忍不住流下了泪水,过去的付出都值了。
如今王院士是东北石油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大庆石油含水量越来越高,采上来100吨液体,98吨都是水。”
“我们开发出同井注采工艺,在井下油水分离,只采石油不采水,成本降幅巨大。”
80岁高龄的王德民院士依然带领团队攻坚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技术。2017年油田小规模推广试验的“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工艺,让已经关停13年的区块成功实现了四次采油。2020年底,同井注采顺利通过验收。
王德民院士期待着这一成果能够得到推广应用,甚至“引发一场全球老油田复采的大变革”。然而,就在这两年,84岁的王德民院士刚动过腿部手术不久,步履还有些迟缓,可他对待病情似乎并不在乎,想尽快投入到工作当中。
可以说,王院士掌握的技术,也受到国外西方公司垂涎,但是他坚守在祖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着青春,即便是高龄,也不愿意多休息,期望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迎来一个又一个重大的突破,背后何尝不是一个个“王院士”这样的科学家默默奉献的结果。
希望,像王院士这样的科研人员能够长命百岁,健康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