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1955年, 他高考成绩接近满分, 却被清华北大拒收, 只因他是混血儿

1955年夏天,高考成绩出来了,他数学100分,物理98分,化学96分,仅差6分就满分了,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他的第一志愿是清华,第二志愿是北大,但最后却被第三志愿北京石油大学录取,清华北大没有录取他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是个混血儿。

他很失落,但是没有堕落,欣然接受了石油学院,也是从那一刻开始,他的一生被改变了,他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他叫王德民,你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相信我,看完这篇文章,你不会后悔认识他。

一半中国人

王德民于1937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亲王世贵是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目前文安清是中央外贸学院的老师。

文安清是瑞士人,她和王德民的父亲是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相知相识的,后来文安清和王世贵结婚,跟随着他来到中国生活。

两人共同育有三个孩子,王德民是最小的那个。

1946年,王德民一家来到北京生活,父亲在北京开了一家诊所,用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当时王德民已经9岁,已经到了急需入学的年龄,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有一所双语私立学校,据说班里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

母亲文安清觉得,她的孩子顶着一张混血的面孔,在公立学校容易被特殊对待,所以将她送到了双语学校就读。

9岁的王德民第一次走进校园,对他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他还没有学会怎么和别的同学沟通,也没有接受过这么系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说在入学之前,母亲也教授了他不少知识,但跟课本上的还是有很大差别。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王德民在全班垫了底,父母没有责怪他,反而鼓励他,称他的进步空间比任何人都大。

五年级的时候,王德民的父亲觉得,他的孩子应该接受纯正的汉人文化,所以在双语学校读完一年就果断的将他转入了朝阳门附近的一所小学。

新学校里都是中国孩子,王德民的外貌在这里很扎眼,经常会有小朋友开玩笑叫他“洋鬼子”,王德民很生气,虽然他的英语和汉语一样好,但为了证明自己是中国人,他在学校只讲汉语。

刚入学的时候他没有朋友,只能和书本作伴,看的书多了,学识自然就有长进了,一学期下来,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或许是进步给他带来了成就感,从那以后,王德民更爱学习了,因为他学习好,班上的同学也更愿意和他交流做朋友。

很快王德民就融入了学校的生活环境,交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好朋友,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初中和高中的学习过程中,王德民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父母和老师都对他寄予了厚望。

1955年7月,王德民顺利地参加了高考,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所有人都认为他稳拿清华北大录取通知书时,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清华北大拒绝了他,只因为他的学籍上显示母亲是瑞士人,这样的成分让他无缘两个心仪的高校。

王德民很难过,但是母亲却告诉他:中国是一个刚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国家,他们不想让任何不稳定因素破坏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你要明白,更要理解,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不论在什么地方,你都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后来,王德民欣然接受了第三志愿的北京石油学院,并在这个地方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方向。

他的石油梦

北京石油学院是一个新学校,教育局为了让这个新学校得以快速成长,所以委派了大量的清华和北大的教师去任教,不但如此,学校还从海外聘请了许多专家,若论师资力量,当时的石油学院并不比清华北大差多少。

之所以使这么大的劲兴办石油学院,是因为当时我国的石油工业太落后了,进口的石油又贵,本国的开采量根本就供不应求。

开采石油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当时我们很多技术都依赖于外国的专家和设备,可以说是处处受制于人,影响我们的发展速度。

为了解决这一个难题,国家耗费了很多精力,力求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专家。

在进入石油学院之前,王德民根本没有接触过石油,但是他第一次看见原油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正所谓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王德民从那个时候起就一心扑在了石油上,在校几年,他稳扎稳打地积累了无数理论知识,不但研究国内资料,连国外专家的书籍他也研究,各国的专家使用不同的文字,英语对他来说还算简单,但是那些俄文,日文不懂怎么办呢?

这都难不倒王德民,不懂就学,一直学到懂了为止。

1958年是王德民一生都不能忘怀的一年,那年的3月,四川盆地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龙女寺和南充的两个探井内都喷出了原油,日产高达三百多吨。

这两个油田相距200公里,这意味着这200公里内的地下都是石油。

消息一出,震惊了国内所有石油专家和学子,刚刚学成的王德民也跃跃欲试,想要实地展现一下自己的才华。

北京石油大学当然不可能放弃这么一个现场教学的好机会,立刻组织了一批专家和优秀学生赶往现场。

王德民被安排到龙女寺2号探井处研究,当时所有人都以为,这里会有一个大油田,经过数据测试后,相关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巨大的代价狂钻了70多口探井。

可现实却让所有人都傻眼了,探井建好了,所有设备和专家也到位了,油井里却怎么也不出油了。

这块土地给所有人都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那一次损失惨重,王德民也被现实给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已经明白,石油的开采远比他想象的要难,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开采依据,将会浪费很多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回到学校后,王德民就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转眼他就要毕业了,由于他在校期间一直表现优秀,学校有意让他留下任教。

王德民的父母也觉得,当教师好,延续他们书香世家的传统,说出去面上也有光,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碗铁饭碗,可以让王德民一生无虞。

可王德民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自己学了这么多年,如果不将所学用到实处,就算是研究一辈子的理论知识,论文写的再好都没有任何价值。

为了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也为了给中国石油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王德民果断拒绝了学校了挽留。

1959年,松辽盆地也勘探出地下有大量的石油,这又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王德民和许多同学都一起写下申请,希望能前往松辽油田做研究。

很快申请的名单就下来了,但里面却没有王德民,学校坚持想让王德民留下任教,所以驳回了他的申请。

对此王德民也没有生气,但他也没有同意留下任教,而是第二次写下申请,想要去松辽油田进行实践研究。

1960年7月,学校最终无奈地同意了王德民的申请。

7月底,王德民如愿和同学们一同踏上了开往松辽油田的火车,一路上他都激动不已,直觉告诉他,这一次,一定不会再落空。

王德明星

走出火车站,一股浓重的原油味扑面而来,一望无际的平原,高耸的井架,黑色的土地,忙碌的专家和工人......

王德民觉得,这样的场景似乎在梦里见过。

还未等王德民细细品味这幅美景,来接站的学员便来打断了他的思绪,一行人被带到了一个牛棚里,这里便是他们的临时居所。

来之前都听说过,开采石油的环境很恶劣,很艰苦,但没有想到会这么艰苦,若遇到下雨天,牛棚里里外外都在下雨,根本无法睡觉。

有生以来,王德民也没有见过这样的阵仗,可热爱让他忽略了所有了艰苦,王德民被分到了采油地质室,一到工作岗位他又废寝忘食的一头扎了进去。

在油田实习了一段时间后,王德民意识到,他要获得话语权,必须得到一线去实践锻炼,测量地质情况可以判断出油量,当时国际通用的方法叫“赫诺法”。

“赫诺法”能突围就足以证明它的实用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王德民测出来的数据常常有误差,这样的误差在纸上只是几个数字,但是放到前线,就会变成损耗,误差越大,损耗就越大。

起初王德民并不明白,为什么有误差的数据也会被应用,但事实却告诉他,除此之外,目前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计算了。

在学校里,王德民并没有学到要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可问题摆在眼前,他也做不到视而不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德民想方设法找来了各国相关的书籍,在众多失败的案例当中找到了误差的根本原因。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想办法去攻破,这个过程他失败了无数次,有很多人也劝他,国际上那么多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让他也不要再白费力气了。

王德民面对这些质疑的声音也没有过多的解释,只笑笑称:“我再试试!”

1960年的那个冬天,全国粮食都短缺,没有足够的粮食运送到油田,所有研究人员都勒紧了裤腰带做研究,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忍受,但是时日一久,大家的身体都有些支撑不住。

对于王德民来说,这样的苦是前所未有的,但这样的苦他还能忍受,在油田上,唯一能让他有情绪波动的就只有研究。

冬天,原油常常被冻在管子里,为了不耽误作业,王德民常常将棉衣揭开,用身体将油管焐热,营养不良加上恶劣的工作环境,让王德民身体越来越差,可他宁愿带病做研究,也不愿放弃。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一个寒冷的夜里,王德民终于推算出来一个令他满意的公式,经过反复演算,用他这个公式算出来的数据,精确度高出“赫诺法”许多。

这不是一个小事情,王德民的公式出来之后,震惊了整个石油界,当时松辽区的最高指挥部领导还亲自为其开设了绿色通道,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一年后,王德民的公式被正式运用在了开采技术上,同一年,该公式也被正式命名为“松辽法”。

王德民的这一项研究给我国石油开采带来了极大的益处,有了这一次成功经验之后,他又根据在松辽油田所遇到的实际难题,相继发布了多篇论文,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石油学院的老师们得知王德民的成就后也深感,当初幸好没有将他强行留下,否则那将是国家的一大损失。

1978年,王德民成为了大庆油田的副总工程师,那个时候的大庆油田产量十分惊人,可众所周知,石油是越挖越少的,为了维持大庆油田的开采量,王德民又潜下心来解决难题。

他将“限流法压裂改造油层”技术运用到了大庆油田,原本只是想作为一个试点,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大庆油田的储存量翻了一倍,这等于是又开发了一个大庆油田。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王德民遇到了很多他觉得可行,但别人觉得不行的问题,每一次他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每一次他都能用实际行动让他人闭嘴。

尤其是他发明的“三次采油技术”,当时国内和国外很多专家都断言他在异想天开,但是王德民依然做到了。

他还曾不服气地说:“外国人说不行就不行?凭什么?”

1965年,聚合物驱油技术成功,这让大庆油田的开采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远高于美国的开采率。

王德民用此证明,我们国家入行晚,但是并不会永远落在别人后面,我们是有资格站在世界前列的。

因为王德民为我国石油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也成了我国第一位石油开采专业工程院的院士。

为了表彰王德民的功绩,2016年,210231号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王德明星”。

或许是受王德民的影响,他的儿子如今也继承了他的衣钵,奋斗在了油田一线。

如今王德民院士已经85岁高龄,但是他的心里装的依然是他热爱的石油,他知道石油开采技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攻克,所以他不能停下来,这个行业里的所有人都不能停下来。

王德明最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并且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