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考研是每个大学生的必谈话题;一所高校本科阶段的核心数据是本科升学率,本科就业率已经是次要数据了。稍微有点能力的大学生都会暂时不就业,选择去考研的。研究生学历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中,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工作环境好,待遇比本科学历要高出一大截;这就是很多本科生考研的主要动力,也是社会大环境驱使的结果。
最近北航的某教授谈到他带的去年招的研究生,一句话是:基本都废了。这可能是一位导师最无声的叹息了。学生不认真学习做课题,扎不心来学习研究生课程,想读博的天赋有不够,有天赋的只想毕业以后去工作赚钱了,把堂堂的985北航当着高级蓝翔技工学校了。如果教授吐槽的是真的,当下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真是要改了,如何选拔一批有天赋并且热爱科研的人出来培养,这是研究生招生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的本科毕业生考研,说实话确实是被就业驱动的;本科生在就业市场没有优势,同学们为了有更好的就业,拼命努力学习去考研,为自己拼个好的前程。在社会学角度上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理想与情怀不能当饭吃,最终还是要靠工作赚钱养家的。否则这十几年的书不是白读了吗?这也应该是社会普通家庭对孩子的普遍愿望,不需要很多高大上的理由的。
从国家的阶段上说,每年国家拿出大量的经费培养研究生,主要是从研究生中选拔出杰出的科研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的。但是搞科创的早期都是冷板凳;要守很多年寒窑的。这对学生是很大的一个考验;再有搞科研光努力也是不行的,必须要有过人的天赋才可以成为顶级人才的;这阶段有多少人可以守住这寒窑呢?出了科研成果肯定是功成名就了,但是没有科研成果很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了。
北航教授说的这样的问题,当下应该不是个例了;很多人读研的目的非常现实,就是需要985高校的研究生的学历,然后去社会上挑战高薪去了,理想和情怀暂时放一下。作为导师应该怎么做呢?真不能一味地叹气摇头;要有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学生去学习,做课题;在本领域里发挥潜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爱好。读研的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要引导他们规范他们的学习行为。不保质保量地完成我的课题,休想毕业的治学态度出来带学生,完全靠学生自觉也是不现实的。这也是从导师到师大的一个历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