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三个阶段一共12年的积累,就是为了迈过高考这道“坎”,让学生顺利拿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给自己博得更广阔的未来。
然而,从代表着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到同学们顺利迈进大学的校门,这其中至少要经历“出分—填报志愿—等录取结果”这三个步骤,其中填报志愿更是个相当有难度的“技术活”。
在“毕业就失业”的困境下,专业的选择似乎格外关键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909万人,并且根据相关学者预测,在22年这个数值会突破千万大关,来到1076万人。
如此庞大的人群一同涌入职场,即便是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再怎么扛起“就业大旗”,努力提供岗位也是杯水车薪。
此外,疫情的出现以及大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不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显得步履维艰,学生的求职之路更是布满了荆棘。这样看来,“好工作难寻”似乎已经成了困扰学生的难题。
不过大家在春招之后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应届毕业生都只能“家里蹲”,有些专业热门、学校底蕴深厚、实力出众的学生,依旧是各大企业争抢的目标,不仅收到的offer众多,并且各个待遇都不低。
比如从“五院四系”毕业的法学生,即便没有多少工作经验,依然能够顺利进入知名律所。相反,如果大家报考了像社会学、哲学等冷得不能再冷的专业,那么想必也难逃找不到工作的命运。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还是要多考虑行业未来的发展,不要只顾着眼前的“朝阳”与“热门”。毕竟在现阶段,“热门”两个字几乎就与竞争压力大画上了等号。
市场已经“过度饱和”的3个专业,考生别扎堆报名了
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就业市场自然也在随着时代的浪潮而沉浮。
在相关政策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下,很多原本面向“朝阳”的行业正在快速走向“夕阳”,如果同学们没有长远的目光,那么就会陷入“就业难题”。
特别是现在市场已经“饱和”的3个专业,虽然看似前途璀璨但实则走起了下坡路,毕业就容易面临就业难题。
◆会计专业人才过剩,没有两把刷子实在揽不到瓷器活
在父母那辈人的印象中,会计专业可谓是职场中的“万金油”,毕竟公司想要顺利运营下去,财务、会计、出纳这三个岗位必不可少。考虑到将来好找工作这一点,每年报考该专业的人数都不少。
不过随着毕业生逐年增多,会计行业内似乎出现了人才过剩的情况,如果没有一定的从业经验或者用中、高级的从业资格证做“敲门砖”,恐怕很难获得企业的青睐。
◆双减下的师范专业“挺不起腰杆”
教育行业一直是家长们眼中的“香饽饽”,毕竟教师不仅工作稳定,而且福利待遇也十分出众,最关键的是每年两个带薪假期,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工作”。
哪怕是考不上编制,无法进入公立学校,那么进入教培机构当个补习老师,月薪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可双减政策的到来,无异于将教培行业打入了“冷宫”,小型企业纷纷倒闭,大型机构也在急着转型,一时间被裁员的教辅老师全都成了“竞争者”,这就让没经验的师范生们“挺不起腰杆”了。
◆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
互联网还没有发展得如此迅速前,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靠电视和报纸,因此新传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并不愁找工作的问题。
不过,在科技的浪潮之下,现在人人都能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分享者,这就对新传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另外,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纸媒已经开始走起了下坡路,在2021年间不少大家原本耳熟能详的杂志宣布无限期休刊,对于新传学生而言并不是个好消息。
报考专业不能只看眼前的“热度”,还得关注后续的发展才行
填报专业是个“技术活”,毕竟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能速成,期间至少需要经历3-4年的洗礼,才能够真正迈入职场。
在这个过程中,行业本身的发展是不可控的,为了避免“毕业就失业”的窘境,就需要同学们具备一些前瞻性。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可以寻求行业内部人员的帮助,询问一些领域现状,对口相关岗位的求职情况、薪资、离职以及转岗率等等,这样才能做出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