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中国,教育已经成为千千万万家庭摆在首位的重点之一。“内卷”、“鸡娃”、“择校”、“焦虑”这些词已经替代了当年的“虎妈”。
读书早已从“有书读”变到了“读优质的书”。
奈何僧多粥少,教育资源的紧缺,让大家为了给自己孩子一个更优的就读环境,而想尽办法。
又快到一年一度的小升初季了。从幼升小,到小升初,每个升学季都在牵动千万家长的心。
政策每年变,每个人都在权衡。
“双减”之后,摇号升学成为大家讨论最多的教育改革内容。是好是坏,因人而异吧。
今天一位妈妈来咨询我,她的女儿马上就要小升初了。是选择家门口的公办初中,还是稍远一些的民办初中,她很是纠结。
这个问题,每年临近小学毕业都会被提及,尤其是在全民摇号实施之后,原本国家是为了大家减少焦虑,放松心态,才让升学与分数的关系慢慢剥离开来,现在看来,焦虑已经还是存在。至少短期内,家长的焦虑并不会减少太多。
摇号升初中的政策,已经实行到如今,已经是第3年了。第一届摇号的初中生的中考还没有来到。各个学校在摇号政策下会交出怎样一份答卷呢?生源分流后决定升学率的因素,是不是真的就在于这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呢?
家长有无数的疑问,而这一切的问题都无法得到答案。没有参考,就仿佛失去了方向一样。
因为我的孩子刚刚经历过小升初的经历,所以她希望可以从我这里得到一些建议和启发。
对于今年的小升初家长们,到底是选鸡头还是做凤尾?依然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这位妈妈说,她的女儿成绩不是很好。
目前大部分人都认为:现在直升高中的推荐生比例在逐年增加。如果是去普通公办学校,那么在被选中的推荐生中,个人就比较容易突出,从而得到更多的机会。而民办初中的竞争太激烈了,想要去好的高中,基本就靠孩子们自己裸考了,压力会很大。
听完她的担忧,我分析道:
第一,既然所有的学生都是通过摇号来到初中,那么生源其实已经平均了很多。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存在公办初中就差生多的情况。而且,特别注意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就是牛蛙为了得到更多更好的推荐名额的机会,反而会选择去公办初中,从而期待轻松得拿下好的推荐生名额。
第二,在生源差不多的情况下,其实所谓的教学质量,拼的就是老师。在民办初中锻炼多年的老师们,相对来说还是保持着一贯的水准。这不是说公办老师不好,而是之前10多年来,因为体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原因,造成优秀的教师大量涌入民办初中。现在政策方向调整才不到3年,优秀教师的流失应该不会太大。
第三,放长远看,如果你已经基于公办初中成绩偏低这个观点的话,那么即便你的孩子上了好的高中,她的成绩依然会被那些从民办初中上升来的同学碾压,学习的压力,无非是从初中转移到了高中罢了,总体还是平衡的。那么,你觉得这个竞争压力放在哪个阶段更适合你孩子呢?
她说,那你的意思,就是去摇号民办初中咯?
我说,并不是,我的建议是:你要问孩子自己喜欢哪个学校?
她不好意思地说:问她?孩子还小,她不懂这些。
我和她分析: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在两个学校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你带着她去备选的两个学校参观一下,如果有宣教讲座,就去听一听,吃吃他们的食堂,看看他们的校园绿化。
孩子天然地觉得哪个有眼缘,就选哪个。
因为父母无论为他选择哪所学校或走哪条路,都有可能是错的,也有可能是对的。既然未来不可知,那我们不如就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自己,我们只做引导和解释。
无论结果如何,孩子都会记得,这是他自己的决定,他要为这个决定负责,他才有动力努力让这个选择成为一个正确的选择。
我还偷偷地和她说了一个小经验:即便你有意向已经为孩子挑选好一个你认为更适合她的学校,也不要直接告诉她:你应该选这个学校。而是要引导她,在各种对比倾向中,让她神不知鬼不觉得选中那个学校。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小小的狡猾?
这是一种善意的狡猾,让孩子习惯为自己选择。
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建立起强烈的自我的自我意识,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自己说了算。
那么作为家长的当然要好好配合啦!
回过头来,想当年,我的孩子在两个差不多的学校之间做选择时标准就很简单:
哪个学校的伙食好,就去哪个学校!
对她来说,吃得好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啊!吃得好才能有好心情,有好心情才能好好学习。这个逻辑完全OK!
鸡头ps凤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观点。但是在教学水平差别不大的一个城市里,甚至是一个区里,不需要太过于纠结。然而我个人其实更倾向于做凤尾。记得俞敏洪说过一段话,我深以为然:
如果在一群人里,你是最厉害的那个,那么你赶紧换圈子吧,去和比你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能不断地汲取能量,不断成长!
选择一个学校,不要只看重你在这个学校能排名第几,而是看你能和什么样的人成为伙伴、同学,这样的友谊也许会延续一辈子。多年后,也许你早已不记得你的中考、高考成绩,但却会记得某天某人和你说过的一句话,做过的一件事。
孩子成长的路上还会有更多的选择在等待着他们。就让他们从小升初,就开始尝试第一次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