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但很多人却以为考上清华、北大等985大学后,就能活成人中龙凤、社会精英。
随着一波又一波“高学历低就业”现象来袭,让很多家长不得不认清一个现实:如果倾其所有只为孩子考个好分数,很有可能终究错付。
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一年比一年创出新高,再加上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让原本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市场,有一种供远远大于求的表象。
自从深圳中小学校吸引了一批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后,不少一线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岗位,也成了高考佼佼者心中的理想和目标。
有编制有长假,年薪30万打底,五金一险全配齐,有奖金有住房补贴,甚至还有一笔金额不低的人才引进安家费,这样的职业在如今学霸看来,倒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香饽饽”。
一北大女博士,为了谋得广东省会某中学教师的岗位,即便在近期没有编制,她也欣然接受。
在一般人看来,很难接受她的做法,有人说她明明可以选择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研究性工作,为什么偏偏选择成为芸芸众生中一名普通教书先生?
也许是我们对高中学霸给予太高的期望,也许这就是人尽其才的自然规律,又或者是新时代人才对就业规划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事实上,那些在校园里叱咤风云的天之骄子,高考成绩拔尖的状元们,但到了就业的时候,大多数选择了普通行业做了一名普通从业者。
曾经有一部跟踪拍摄了10年的纪录片《真实生长》,三位高中学霸主人公,历经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以及深造进入社会后,曾经的风云人物,慢慢地融入了芸芸众生中不显山不露水。
他们仨是父母和家人的骄傲,是亲戚和邻居眼里的“别人家孩子”,在学生时代被无数人仰慕,高考成绩也数一数二,顺利进入985大学。
超级学霸周子其有观点有态度有闯劲,作为北京著名的海淀名校十一中学的学生内阁领导者之一,他曾经洋洋洒洒写了万言书,其中论证了军训改革的重要性。
校长召集学校老师就此做了商讨,结论是尊重学生的思想,果断地将初中生军训取消,将高中生军训缩短了两天。
他的阅读面非常广泛,可谓博览群书,看书之深广令不少老师都难以望其项背。高考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大历史系。
曾经意气风发的他形容大学四年,是一个幻灭的过程,有过不可一世的勇气、满腔热血的毅力、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可最后他发现自己终究只是一个普通人。
另外两位学霸女生的求学轨迹也和周子其很相似,高中阶段可谓是开挂的人生,但走向工作岗位后,就如这混沌世间一颗尘埃,扎进人堆里被淹没的无声无息。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所有教育只为“唯分数论”,很容易把孩子培养成考试机器。一旦孩子在高考中考得好分数,进入理想大学,就容易失去方向,感到迷茫,因为把高考当成了人生的终点。
事实上,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并不是在培养“成功”的孩子,而是塑造“芸芸众生中与众不同”的孩子。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与人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人格魅力。
学业也许能决定未来的事业,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与学业同等重要的还有人格。只有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学业有所成就才是锦上添花的好事。否则,成绩再好也难以在事业有卓越成就。
回到养育孩子的初衷,相信所有父母对孩子最基本的期望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幸福。那么,决定孩子终身幸福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亲情和人格,却与学业无关。
可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却把学业当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全部,恨不得把孩子的24小时,除去必不可少的睡眠时间外全都用在学习上。
让孩子昼夜奔波在补课的课堂和路上,不停息地埋头于题海战中,甚至为了孩子的学业,不少父母不惜一切代价降维打压孩子的性格,毫不手软地摧毁自信心、把孩子推向抑郁的沼泽地。
在人生的三大维系中:事业、人格和亲情,只有事业与学业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作为父母,还有什么理由为孩子的作业焦虑不安,为孩子的考试分数摧毁孩子自信,为1.5%的985高校录取率,而把孩子推向万劫不复的刷题路呢?
那些执着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只盯着作业不放松、把亲子关系搞得鸡飞狗跳的家长,是时候调整心态,看准教育的发力点了。
学业再成功的孩子,终究要归于平凡、普通的烟火人生,但幸福能力始终贯穿一生。人格才是支撑整个生命力,自信心又是人格中的重中之重。
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陪伴者、引路人,更应该着眼于将来,放大格局,引导孩子向着终身幸福出发,培养自信心、性格,以及情绪平衡能力。
总而言之,亲情第一,人格第二,知识第三,按次序进行。只有帮助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归属感,培养孩子自信又拥有好性格、情绪力,能兼顾到学业,这才是相得益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