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汉阳区楚才小学校长韦莉“给学生手写回信700多封10万余字”的事迹,影响力在持续扩大,连日来,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在内,很多媒体都跟进了韦莉校长的报道,大家亲切地称她是“书信校长”,堪称师德师风的典范。
多位著名媒体人撰文点赞韦校长。《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说:“韦校长的故事,在‘双减’这一时代背景下,具有特别的意义。”“观察、分析韦校长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方式,她在探索一种新型的教育之本。即教学相长,共同成长。”《中国青年报》原副社长、资深教育记者谢湘认为,韦校长通过与小学生书信往来,“建立了一种彼此信任、尊重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好的教育的重要前提。”《神州学人》总编辑柯进说:“作为一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她长期耕耘在教育一线,用传统而温暖的方式,利用休息时间,亲笔给学生手写回信,坚持写了10多万字。她树立了良好的师表形象,是值得推广的师德师风典型。”
书信依然是今天最美的交流方式
谢湘(《中国青年报》原副社长,资深教育记者)
武汉市汉阳区楚才小学校长韦莉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突然间会成为“网红”。然而,托举她成为“网红”的并不是什么教育创新,而是回归了好的教育传统——以书信的方式与她的学生们亲切交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之所以教育是农业,绝不是工业,是因为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都是有生命的。”韦校长深谙教育的真谛:面对一群有生命的种子,教育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书信则是实现这一教育境界再好不过的载体。
书信交流是一对一的,这使师生双方处于一种非常平等的地位。一般来说,孩子的声音是微弱的,容易被忽视的,老师、校长,如果能放下身段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切孩子的关切,孩子们该是怎样的欢喜啊!
韦校长正是这样做的。在她与学生700多封书信往来中,我们看到孩子把她当作知心朋友一样,敢于把心中的秘密说给校长听,校长也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有针对性地回答孩子各式各样的问题,甚至拿出时间来做孩子出的“脑筋急转弯”测试题。这样一种彼此信任、尊重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好的教育的重要前提。
书信交流之所以在教育上显得特别有效,离不开“真诚”二字。书信是情感的载体,是有温度的交流,是站在对方立场上设身处地思考问题,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这样的交流不是高压式的、灌输式的,娓娓而谈,十分自然,易于被人接受。对处于成长期、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尤其必要。
书信还是一种文化的集成。每一封书信的对象,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封书信的内容,都不可能是重复的。书信的语言、文字从多方面展示写信人的思想境界、文化水平、情感情怀。同时,手写书信还可以作为个性化的纪念品加以收藏,用于回味。
教育之道是相通的。不仅是小学校长,许多大学校长都非常重视用书信与学生交流。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与他的学生通信就有6000多封;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专门为学生开设了“校长信箱”,学生的任何问题,不仅是学业,还包括恋爱、求职、遇到了科研瓶颈等等,都可以给他发电子邮件求助。他们都创造了让人称道甚至羡慕的师生关系,不仅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美丽的故事还让学校的声名远播。
英国学者E.F.舒马赫所写著作《小的是美好的》是一本将人放在重要位置的经济学论述。这一观点放在教育领域可能更为重要。特别是基础教育,没有必要追求那么庞大的集团规模,还是多一些小而美的学校吧,这样校长就可以认识和熟悉她的老师和学生,用更多的时间给他们的学生写一些有意思的信。
教学相长,共同成长
李鸿谷(《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在手机和社交媒体让交流十分便捷的今天,长江日报近日连续报道了武汉市汉阳区楚才小学校长韦莉“给学生手写回信700多封10万余字”的故事。面对互联网新生代原住民,这位小学校长以亲笔写信交流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正如报道所言:“小学生正是学习用笔写字的黄金时段。韦校长以手写心,感情真挚地通过这种传统又温暖的方式,教会孩子们为人处世的方法,也跟孩子们一起成长。”
韦校长的故事,在“双减”这一时代背景下,具有特别的意义。
我想,减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教育动作,它背后有一系列深刻的教育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的变化与调整,其核心其实就是教学相长,人生成长,韦校长是这一系列变化最先进的代表。
教育因她的行为而被丰富,知识传递的同时,知识背后的人与人、成年与童年、经验与成长、问题与寻找答案,共同构成了教育本来的意义。
所以,我们不可单以师生书信简单视之,它背后意义可谓深远,是现代教育一种新的拓展。
面向未来,教育正面临一场革命性的挑战与变化,对于中国教育来讲,一方面需要摆脱应试——以资格获取为根本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更需担负起面对未来的重任。所以,从减负开始,教育从大家看到的过度商业性,回到公共性供给,这只是开始。教育这个公共品,如何塑造未来的中国人,未来的人类,重任存焉。
如何塑造?
在这种背景下来观察、分析韦校长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方式,她在探索一种新型的教育之本。即教学相长,共同成长。
知识、社会化、规制、成人……这是教育在通常意义上需要达成的人的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教育本身过于专门化,无论中外,都有异化的倾向。如何破解?这是我们共同的挑战,也是减负背后根本性的使命所在。韦校长的探索,非常有意义。
“书信校长”的师德师风弥足珍贵
柯进(《神州学人》杂志、神州学人网总编辑)
连续一周,我都在阅读长江日报关于亲笔给学生手写回信700多封10万余字的韦莉校长的报道,深受感动。从韦莉校长的言行中,我们看到了值得推崇的师德师风的典范。这也正是她受全国关注的原因。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当教师当校长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韦莉一直以来正是这样做的。
她认真践行着“最好的教育从沟通开始”。她俯下身和小学生平等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小学生也把她当成“知心人”。
她跃动着高度的责任心与持之以恒的毅力。600多天里,她认真阅读小学生写来的1600多封信,认真地回复了700多封。这对于一位忙碌的校长而言,完全是额外增加的工作量,她用一片赤诚、满腔热爱,坚持不懈。
今天,手机早已成为主要交流工具,她坚持与小学生手写书信,提高小朋友写作能力,这是很好的语文素养训练,她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引导孩子们从小懂得用心沟通交流的方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这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重要举措。尤其是当下,推动“双减”政策落地实施,进一步助推基础教育向育人本质回归,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基础教育要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从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韦莉校长的做法,给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借鉴。
《强师计划》还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领航计划,希望培养造就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大先生。因为一个好校长造就一所好学校,韦莉的努力,带动了她的学校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强师计划》擘画新蓝图,对1586万名基础教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师德师风提出了新要求。大家不妨都来学学韦莉精神,“让每一个孩子心中满怀着期望和目标,向阳而生”。
(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