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考志愿被篡改”冲上热搜, 35万人热议: 我该原谅父母吗?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 ,

有些父母在说完这些话后,

就帮孩子规划学业、选结婚对象、安排工作——

外表看似完美稳定的生活,

本质只不过是过着父母想要他过的生活。

只是,纯粹以“为你好”之名强行干涉孩子的生活,

这不是真正的爱……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被父母控制的孩子”这个话题。

01

高考志愿被妈妈篡改

在高考前夕,一条热搜迅速在几天时间里引发6亿多网民的讨论。

有位网友说,高考已经过去十年了。

可每每想起,这段记忆对她来说只觉如鲠在喉,咬牙切齿。

因为,那一年高考,她的志愿被妈妈篡改了。

十年前,女孩参加高考,分数不错,可以上普通211或偏远的985院校,女孩想报考喜欢的英语专业。

可妈妈却因为认为会计专业更好就业,便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把第一志愿改成了一所普通一本会计专业。

在知道后,她想要把志愿改回去,而为了逼她就犯,妈妈甚至威胁她,如果不听话,就要爬窗跳楼自杀……

结果,命运弄人,她没能被录上,被调剂到了一个二本专业。

人生轨迹就此改变,高考、志愿,都成了她这辈子过不去的心结。

话题发布短短几天,就迅速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

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

“今天可以篡改你的志愿,逼你上不喜欢的学校,以后也会逼你干不喜欢的工作,甚至嫁不喜欢的人……”

为了爱,为了女儿好,妈妈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用欺骗,用强迫,替孩子做出最优的选择。

这,哪里还是爱?分明是一场对孩子人生的剥夺。

多少父母口中的“为你好”,不过是,以爱之名,操纵着孩子的人生。

02

“以爱之名”的打压,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学爸之前看过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有一个控制欲的母亲是什么感觉?

其中有一位网友分享了她的故事:

妈妈是一个很强势的高中老师。

小时候,妈妈会因为她考试没考好,大发雷霆。

结婚以后,如果没有按妈妈的手法烧菜,妈妈就会直接把饭菜倒掉,要求重做。

即使有了自己的孩子,她还是会经常梦见自己回到了学生时代,妈妈歇斯底里地对着她说,

你这不对,那不好,赶紧改。如果改不好,就不要活下去了,浪费粮食。

她经常从梦里哭着想来,不会的,我改,我要活下去。

很多孩子的父母总会认为,他们才是孩子“剧本”的唯一制定人。

一旦孩子擅自“加戏”,他们就感觉自己的控制欲被削弱,安全感不足。

在综艺节目《女儿们的恋爱》中,任家萱的妹妹(小任),已经30岁了,可还是逃不掉爸爸的“安排”。

小任说,自己的每一次恋爱,爸爸都会给予很多的意见,总是各种打压。

被否定的次数多了,小任就认为自己的眼光有问题。

总是被打击,得不到肯定,小任逐渐失去了自信,她认为自己是一个特别糟糕的人。

“编剧式”父母最经典的台词是,“我这都是为你好!”“你现在恨我没关系,以后你肯定会感谢我。”

这种“以爱之名”的控制欲,不断地打压操纵孩子的一生,他们认为是自己的“剧本”,才让孩子少走了不少弯路。

长此以往的控制,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观念:“父母在掌控我的生活,没有他们的规则和控制,我将一事无成。”

在一档网络辩论节目《奇葩说》当中,曾经有过这样一道辩题。

那就是“如果你作为父母,能够为孩子定制完美的人生,有这样一个按钮,你愿意去按下它吗?”

辩手傅首尔说出了很多子女的心声。

他们从小被设置了关键词,多少人都按照父母的“谱”过完了一生,可是当他们真正失去的那些快乐,又有谁在乎呢?

所以说,其实不管是再高的要求,或者说父母再高的期望,都只是他们希望能够给孩子一条更稳妥的人生道路。

希望孩子可以不用走弯路,不要掉进人生的陷阱里,希望孩子一帆风顺的能够走到人生的尽头。

但是如果是作为孩子本身,却是希望能够无忧无虑,能够按照自己本身的愿望去生活,去过出自己的人生。

03

尊重孩子的兴趣

一位心理学家在北大做心理咨询师时发现,在这所大学里,竟然有很多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空心病”。

即使上的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名校,这些学生依然空虚、抑郁,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不知道未来该去往哪里。

这些优秀的学生,他们是万千学子的典范,可是在他们身上却看不到一丝的活力。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按照父母定制好的“剧本”,从小到大,成绩优秀,考进名校,却唯独丢失了自己。

比起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去设计和规划孩子要走的路。

不如让孩子按照自己内心的渴望去探索,那是一条他自己的人生之路。

B站爆火的何同学的父母就做得很好。

我们在何同学做的每个视频结尾,都会看到一个非常浪漫的感谢仪式。

正是因为父母毫无保留的支持,何同学才能在视频制作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像其他的父母一样,高中毕业时,何同学的父母也希望他可以考一个理工院校,选择计算机专业,将来找一份好工作。

但当何同学找到了自己的爱好,父母便全力支持了他。

何同学需要打造自己的工作室,父母完全放权让他“折腾”。

做视频的第一年,何同学为了有一个炫酷的背景,他用卡纸把自己的房间贴成了黑色;

去年,为了拍一张与600万粉丝的合影,他又几乎把房间全“拆”了,在墙壁贴上了所有粉丝的名字;

今年,为了重新规划生活,他又“拆”了一次家,自己刷漆自己干木活,把房间改造成了未来世界既视感……

目前面临毕业,何同学的同学要么在考研,要么准备出国,牟足劲儿往前冲。

何同学却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视频制作上,在主流的赛道上跟同学已经没有同等的竞争力。

连他自己都在担心,这是一个完美的开始,还是人生的恶性循环。

然而,在巨大的课业压力和视频制作的冲突中,他的父母依然无条件支持着他,从不过问他的时间安排,一切都由何同学做主。

何同学的父母本身是80年代上海交大的大学生,在何同学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喜欢用录像记录生活,所以何同学十三四岁就很喜欢看数码类的信息。

何同学曾经在微博分享过:妈妈看了他的视频545次。

可想而知,妈妈对孩子的这份肯定和尊重,被【545次】这个数字铁板钉钉地印在了何同学的心里。

当下焦虑的家长们都在为孩子寻找通往成功的道路,却越来越浮躁。

殊不知,“性价比”最高的路,就是让孩子脚踏实地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04

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人生

很多家长极其在意自己的孩子,禁不起一点风吹草动,总想为孩子做更多的事情。

其实,这样的家长真正在意的并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自己的需求,不是孩子离不开家长,而是家长离不开孩子。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

一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

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总是被别人选择,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白活了。

人生的路,不只有父母眼里那条所谓正确的路,只有自己摸索着走过的那条,才是一个孩子真正成长、成人、成才的生命印记。

对孩子最好的爱,是放手让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人生,父母只需做到引导和目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