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历的重要性在社会中日益凸显,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更加不敢含糊,学区房、补习班、竞赛班轮番上阵,就是不希望同学们成为“被分流”的倒霉蛋。
毕竟如今就业形势严峻,本科生早已在企业眼中丢掉了“高学历人才”的标签,成为求职市场中平平无奇的“打工人”,就更别提丝毫不占优势的专科生了。
不过,为了不让“毕业就失业”的调侃一语成谶,大学生们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比如考研就是大家普遍认为最具性价比的渠道。
“女儿是硕士研究生,月薪却只有3000多”
众所周知,考研不光竞争激烈,上岸难度系数高,就连毕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严进严出”的教学方针下,学生往往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跑数据、提交并修改论文、答辩等多个步骤,才能真正获得毕业证与学位证。
然而正当家长以为孩子将要在职场中大展身手的时候,不少顶着名校硕士研究生光环的同学,却只追求月薪3000多块的“铁饭碗”工作,对于薪资更高的私企完全没兴趣。比如王阿姨的女儿周洋就是如此。
周洋本科与硕士都是在当地的一所985大学就读,作为“别人家的孩子”,她从小就成绩优异,懂得为自己设立目标,即便是高考、填报志愿、读研也都没用王阿姨操心。
可等女儿好不容易硕士毕业,王阿姨却发现孩子很快将就业目标放在了考公与考编上。
虽说最后结果不错,成功入职了一个与专业还算对口的基层公务员岗位,但王阿姨每个月看着周洋3000多块钱的工资还是笑不出来。
她不禁和老姐妹感叹:“公务员是铁饭碗不假,可女儿明明是硕士研究生,月薪却只有3000多块,真不知道她当年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读研干嘛!”
一种新型的“舒适圈”正在悄然兴起?学生选择“躺平”并不难理解
其实不只是周洋对于“铁饭碗”青睐有加,宁愿放弃高薪的私企工作,也要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自带编制的岗位。
现如今,不少毕业生在面对着“求职困境”时,都已经将择业的核心要求放到了“稳定”二字上,这一点从国考报名情况以及春招情况中就能窥探一二。
我们先来说一说国考。有数据显示,在2022年国考报名阶段就已经有212.3万人参与了竞争,而3.12万个岗位摆在这样的庞大的数字面前,实在是不够看。
那么明知“山有虎”,为何还要“偏向虎山行”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属于为国家“打工”,如果不是在工作中出现严重纰漏无法弥补,基本不会面临被辞退的风险。再加上节假日福利、社保足额缴纳、加班费与补助津贴都能按时发放,这些在风雨飘摇的社会大环境中,实在显得难能可贵。
毕竟,即便是此前热度相当高的互联网公司,也受疫情与经济影响开始裁员,不少员工明明还没到35岁,就已经感受到了被淘汰的滋味。
考虑到这一点,不少同学们在春招时也做了两手准备,比如在21年秋招中拿到互联网大厂offer的同学,会趁着春招看一些国企、央企的招聘信息,争取能够顺利上岸。
哪怕国企岗位提供的工资福利,比现有offer都略逊一筹,整个招录流程也更加繁琐,需要从年末忙到今年年初,可考虑到“稳定性”,大家还是更倾向于铁饭碗,希望未来能当一条不惧外界风浪的“咸鱼”。
可见,同学们选择进入“舒适圈”也有自己的一番顾虑。
部分“铁饭碗”开启了改革,同学们报考前要仔细斟酌
虽说“铁饭碗”旱涝保收,不用担心失业风险,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公务员、事业编团队也迎来了一些改变。
比如部分地区正在着手给体制内岗位进行“瘦身”,从薪资结构、人才结构等多方面进行调整,要求团队抛弃原本懒散、佛系的工作态度,在岗位上保持高效率、高专业度。
另外,“聘任制”的到来也会给“编制内”员工造成一定冲击,同学们如果秉承着端起“铁饭碗”就能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纸,每天浑水摸鱼,那么大概率是行不通的。
因此,大家在报考前不光要关注自己的专业、学历是否符合岗位标准,还要仔细查看一下招聘岗位是委任制还是聘任制,别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