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人生,会有怎样的辉煌?年仅33岁,就已经是复旦大学的女博士。
一个人的人生,能达到怎样的痛苦?33岁,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噩耗,终日生活在病痛中,度日如年。
这并不是人们捏造的虚假人生,而是于娟的亲身经历。
天之娇女,一朝梦碎
出生于1978年的于娟,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父亲是酒店管理,母亲是职员,书香门第长大的于娟,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后来,于娟前往上海交通大学读书,遇到了比自己年长六岁的丈夫,两颗年轻的心相互吸引,不久后便坠入爱河。
毕业后的于娟,成为上海软件公司的一名员工,丈夫则留在交大任教。
然而工作不久后的于娟,便厌倦了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她希望自己能够完成从前的“复旦梦想”,便决定重走考研路。
2001年,在经过几年的坚守后,于娟终于被复旦大学社会学院录取。此后,于娟便开始了忙碌地学习。
为了争取硕博连读的机会,于娟穿梭于社团、比赛中,如同陀螺般忙碌。夫妻二人刚刚步入社会,只能用仅有的工资,买下了一套小房子。这样的生活虽然清贫,于娟却感觉十分满足。
2004年,于娟获得了前往挪威留学的机会。面对她的选择,丈夫无条件的支持。就这样,于娟穿梭在异国他乡,继续充实着自己。
终于,于娟学成归来,留在复旦大学任教。由于复旦大学离家太远,于娟每天上学校都需要花费三四个小时的时间。
回望那时的生活,于娟总是疲惫不堪。幸运的是,在她与丈夫的共同努力下,生活逐渐向好。
2007年,于娟怀上了孩子。她仍然不敢停下脚步,忙着论文与课题。
孩子“土豆”出生后不久,于娟放弃休息,再次投入到工作中。于娟总会幻想,未来的自己,事业有成、家庭和睦,成为人生赢家。
2009年的噩耗,却击垮了于娟以及整个家庭。10月,于娟在骑自行车时,不慎扭伤了腰,无法行动。万般无奈下,她只能前往医院。
最初,医生也查不出病因,于娟咬牙坚持,竟然直接晕过去。
后来,经医生全面诊断,于娟患上了癌症,而且病情已经发展到晚期,不能通过手术解决,只能依靠化疗与药物治疗,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
医生说,她的生命,只剩下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彻底击垮了于娟的心理防线。
在她看来,自己只有30多岁,身体一向健康,她的孩子刚刚出生不过一年的时间,乳腺癌这样的疾病,为何会找上她?
她同医生再三确认,遗憾的是,医院还是宣判了于娟的“死刑”。渐渐地,于娟还是冷静下来。她开始思考,自己为何会患上如此严重的疾病?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这便是于娟的答案。
于娟30多年的人生,似乎永远都在奔跑。读书时,于娟为了读研、读博、留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短短3年的时间内,她拿到了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硕士与博士学位。
这样惊人的速度,让于娟身披光环,没有人知道,辉煌的背后,是于娟疯狂压榨自己身体的结果。
后来,于娟回到中国。她白天争分夺秒地工作,深夜依旧挑灯夜战,考各种各样的证书,包揽国家、省级、市级项目。
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于娟给自己定下了两到三年的时间升任副教授的目标,为此她拼命地透支自己的身体。正如于娟回忆的那样:“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在晚睡。”
躺在病床上,濒临死亡的边缘,于娟突然意识到,不管是房子、车子,亦或是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所有的一切,都比不上家人们的相互陪伴。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意识到这一点后,于娟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希望。她不想自己的孩子失去母亲,也不想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
是以,于娟一直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正如于娟所说:“我不是高僧,若不是这病患,自然放不下尘世。”
为了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想,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癌症、远离疾病,她开设了一个名为“活着就是王道”的账号,将自己的治疗过程记录在博客上。
于娟常说,自己现在每天更新博客,是在用生命写。
患病之人最为痛苦,于娟却很少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网络世界,是她少有的“逃避现实”的时间,所以她的博客,记录的大多都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
于娟在自己的博客中记录道,她曾经与舟山的一名阿姨相识。
阿姨同样是乳腺癌病人,做了乳房切除手术。阿姨对此十分在意,便缝了一个沙袋,在里面装上了绿豆。
不久后,家人却发现,阿姨的胸部越来越大,原来里面的绿豆发芽了。
阿姨同于娟分享这个故事时,于娟不禁捧腹大笑。
于娟写下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所有人:“感情失败、事业受挫、身患绝症……”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痛苦,只是所有的痛苦,都将过去。
只是漫漫抗癌路,远比于娟一家人想象地更加艰难。于娟每天都需要做骨髓穿刺,身体疼痛不已,几乎晕厥过去。
为了缓解身体上的疼痛,于娟服用大量的止痛药,身上也贴满了止痛贴。
她行动迟缓,在家人的搀扶下,从一张病床换到另一张病床上,花费了整整半个小时的时间。
与此同时,她需要定期进行化疗,化疗带来的后遗症,让于娟陷入了无穷的痛苦。她每天呕吐数十次,衣服、被子、枕头上到处都是呕吐物。
“这种痛让身体容不得一点触碰,就像一块在烤炉上的冰淇淋,很快就冰雪消融”,于娟如是说。
漫漫抗癌路
癌症、伤痛、绝望……自于娟患病开始,整个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幸运的是,于娟没有放弃,家人也拼尽了全力。
于娟的丈夫,为了缓解她的痛苦,查遍了图书馆中所有关于癌症的书籍。
于娟终日卧病在床,丈夫始终陪伴在她身边,为她喂饭、擦拭身体,鼓励她积极面对,从未有一丝的抱怨。
于娟的公公婆婆,向来将她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他们从未提及于娟的病情,只是每天力所能及地为她提供照顾,“你一定能够重新站起来”,是公公婆婆说出的最多的话语。
于娟的儿子“土豆”,因为年龄还小,并不知道死亡的临近。他只是模糊地意识到,妈妈似乎有些痛苦。
每当这时,“土豆”总会围绕在病床边,为妈妈唱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儿子奶声奶气的声音,让于娟的内心十分动容。她强忍着泪水,眼神中充满着不舍。
于娟拉着母亲和丈夫的手,交代道:“待自己走后,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也照顾好土豆。如果可能,以后每年儿子过生日时,都要带着他来看我。”
于娟的妈妈爸爸,每天四点半起床,为女儿熬制中药、灵芝以及各种补品,随后将它们小心翼翼地装进罐子里,乘坐第一班公交车来到医院,陪伴女儿。
自于娟患病后,原本处于小康的家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于娟使用的药物,每支需要2万5千元,每21天需要注射一支。
与此同时,于娟需要配合1万元一盒的口服药,这个口服药却只能坚持14天。
为了给于娟治病,爸爸妈妈卖掉了在山东老家的房子。于娟和丈夫买下的60平方米的房子,也早已经抵押。
于娟一家三口,只能与丈夫的姐姐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生活拮据而艰难。
如此拮据的经济条件,却因为一场骗局雪上加霜。
2011年,于娟的家人听闻安徽有一名“神医”,据说可以彻底治愈癌症。
走投无路的一家人,不愿意放弃任何一点生的希望,便带领于娟离开医院,来到了安徽富硒大山村。
众人口中的神医“杨医生”,建议于娟进行中药治疗,同时配合饥饿疗法。
于娟和家人对此深信不疑,便停了医院开出的西药,切断了正常的营养补给,每天只食用少量的葡萄、芋头。由于营养不良,于娟的病情日益恶化。
这时众人才发现,所谓的神医,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骗子。
生病、被骗……于娟是这样的不幸,却又是足够幸运的,她的身边,有着太多的人默默守护。
于娟的丈夫,有一个名叫阿海的堂弟,在上海打拼了十几年的时间,生活却依旧一地鸡毛。
然而在得知嫂子于娟患病后,阿海毫不犹豫地前往山里,挖了两天两夜,带回来一袋土特产,来病房看望于娟。
为了鼓励于娟,他坚持带着她走出病房,看望与她同病相怜的人。
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同阿海一样,看到于娟的第一眼,并不是哭泣,而是鼓励。他们对于娟竖起了大拇指说道:“没事的,咱挺得住!”
后来,于娟的事迹被广泛传播,众人被她的坚强感动,决定施以援手。
是以,校友们帮助于娟建立了微博账号,开始了募捐。然而于娟得知此事,却果断拒绝:
“我不希望我的日记成为一个募捐箱,虽然我很需要钱,但是不希望让别人误解我这是一种募捐的行为。”
患病之后,于娟最多的感悟,便是在金钱方面:“命比钱重要。”
于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她的文字,关心自己的身体,了解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是什么。“这就足够了”,于娟说道。
正是家人、朋友的支持与帮助,给了于娟莫大的信心。
遗憾无限,精神永存
2011年4月,于娟的最后一个生日。33岁的她,即将面临死亡的威胁。
在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日子里,所有人都压抑着内心的痛苦,在病房中面带微笑地祝她生日快乐。
于娟刚刚结束化疗,形势不容乐观。胸腔积液抽取手术结束后,于娟开始出现严重的缺氧与呼吸困难的情况,煎熬而又痛苦。
经过整整36个小时的抢救后,她才从“鬼门关”门口回来。
此时此刻,于娟几乎已经丧失了说话的力气,只能吃一点流食。
土豆为了安慰妈妈,唱了一首生日快乐歌,于娟一旁听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这是自患病以来,于娟度过的最为快乐的时光。
那天,她忍受着病痛,支撑着从病床上起来,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天气不是很好,心情不是很糟,身体不是很妙,精神不是很差,我爬上来写:‘祝我生日快乐!’”
众多爱心人士见于娟情况良好,纷纷送上自己的祝福。没有人想到,这段文字,竟然是她留在世间最后的话。
纵使所有人拼尽全力,却还是没有留住于娟日渐流失的生命。最终,众人等待的奇迹,并没有发生。2011年4月19日,于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于娟走了,带着无限的遗憾,而活下来的人,也生活在无限的痛苦与折磨中。
女儿离世后,于娟的母亲,将自己的名字“苏萍”改成了“舒平”。
在母亲的世界中,“苏萍”早已经跟随女儿离开了。从那时开始,抱着于娟的照片发呆,便是母亲每天的日常。
于娟的母亲曾经多次透露,自己活着的唯一期望,就是尽快与女儿团圆。
然而想到于娟从前“照顾好土豆”的嘱托,母亲又生生压下了要离去的念头。
就这样,于娟的母亲终日生活在纠结、痛苦中,以泪洗面。众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后来,人们想到了于娟与森林的故事。
当年于娟前往挪威学习,曾经被那里广阔的森林深深吸引。
她希望能同母亲一同分享生活,便省吃俭用,每天凌晨四点,冒着大雪,挨家挨户送报纸。在于娟的努力下,母亲的路费终于凑齐。
于娟居住在奥斯陆湖边,透过窗子,就能看到郁郁葱葱的森林。
她曾经问母亲:“好不?”母亲感慨地说道,“真好”。
于娟回答道:“我们把挪威森林搬回去吧!”
母亲原本认为这只是女儿的小小玩笑,并未在意。于娟离世后,母亲便总想为她做些什么。
后来,在于娟丈夫的劝说下,母亲决定前往九仙山,为于娟种下一片森林。整整十年,母亲将土豆托付给女婿,自己则守护着唯一的女儿。
只是于娟的母亲并非专家,刚刚开始种树时,树苗成活率低,一度让她陷入了绝望:“我没用,我没照顾好女儿,连树也种不活”。
为了完成于娟搬回“挪威森林”的愿望,母亲拜访了众多专家,她一次次失败,却又一次次站起来。
9年后,九仙山变得郁郁葱葱,2万亩树林拔地而起。
母亲动容地说道:“原来你老说我笨,现在我不笨了。”
看到眼前的“挪威森林”,于娟的母亲似乎感觉到,女儿其实从未离开过。
于娟离开后,朋友花费了整整一夜的时间,读完了她在博客上留下的近十万字,看她的挣扎与坚强,内心感慨万千。
深思熟虑后,朋友决定留下于娟世上走一遭的痕迹。
在朋友的帮助下,于娟的博客记录被为实体书,取名为《此生未完成》。
于娟说:“得了病后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是只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
名利权情,没有一样不辛苦,却没有一样可以带走。”
寥寥数语,勾勒出于娟对人生的反思。
于娟的书一经发表,便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读者们开始思考,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
于娟的文字,给了所有人答案:“不想去控制大局小局,不想去多管闲事。我不迂曲有对手,不再有敌人,我也不再关心谁比谁强。世间的一切,隔岸看花,云淡风轻。”
在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中,人们找到了放松的态度。对所有疲于奔命的人来说,这里是世外桃源。
是以,人们争相购买于娟的书籍,8年时间累计销售数十万册,这样的成绩,让众多职业作家都望尘莫及。
于娟坚强的人生态度,也得到了《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日报》的肯定。
生命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强。于娟的一生如此短暂,却以一己之力,启迪了人们对生命的态度。于娟生而伟大,生而坚强。
参考资料
[1]《钱江晚报》,《此生未完成,但她为同代人留下一份特别的遗产》
[2]《海报新闻》,《人间丨于娟,妈妈为你种的这片“挪威森林”今已亭亭如盖矣》
[3]中新网,《复旦女教师患癌,日记称加班买房买车是浮云》
[4]中国网,《复旦女教师病榻上写抗癌日记,买房买车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