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倍感珍惜,或者在离去的时候才深觉遗憾。
2011年,复旦大学一位女博士临终的时候,就曾经这样感叹过:人的一生,最该看透的是两件事。
求学之路
200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于娟终于实现了自己当年的梦想——前往复旦大学求学。
于娟出生于1978年,她老家在山东济南,于娟从小就展现出她在学习上的天赋,即使在这个学习竞争压力极大的省份,也能在每次考试中都名列前茅。
从小到大,于娟的名字就一直频繁地出现在小学、中学乃至高中的光荣榜上,而她本人并不因此而骄傲,而是热心帮助同学一起学习,有着极好的人缘。
于娟的父母都有着稳定的工作,再加上她自己优秀的成绩,不可不谓之人生赢家,只是在高考那一年,她却因几分之差而与心仪的复旦大学失之交臂。
但于娟清醒地认识到,一时的失利并不决定着未来,虽然她没能进入复旦大学,但是在四年后,她可以去考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再续自己的梦想。
于娟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大学四年间,她一直稳扎稳打、勤奋努力,从不缺席任何一堂课,力求做到完美,优异的成绩就是她努力的最好回报。
甚至在毕业之际,她进入了学校的保研名单,但是由于复旦大学并不在保研的名额之内,所以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保研,而是朝着复旦大学而努力。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院校,复旦的考研难度极大,于娟经历了两次失败,可她并不放弃,最后才在三战中获得了进入复旦大学的机会。
于是在2001年,她以研究生新生的身份走入这座自己梦想了多年的院校,她相信,自己将在这所学校中,绽放属于她的光彩。
平衡家庭与学业
在于娟为了考上复旦大学而努力的那几年,有很多亲戚朋友因为不明白她的坚持,总是劝她为了家庭着想,不要增加家庭的压力。
而面对亲戚朋友们的指责,于娟的丈夫赵斌元却十分支持她。
赵斌元是于娟的大学校友,他们在上海交大相识,多年以来感情都十分稳定,于是一毕业两家就谈起了婚事,并且很快就喜结连理。
赵斌元本身并不理解于娟的做法,但是他认为这是妻子的理想,自己应该全力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表现过任何不满,甚至顶住了家里催生的压力,只为了让于娟在备考的时期没有后顾之忧。
正是在丈夫的支持下,于娟才能心无旁骛备考,这才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而之后的于娟,也十分理解丈夫多年来一人承受家中重担的辛苦,于是她在研究生就读期间也十分勤勉,只为了早日能够帮助赵斌元分担家中的压力。
2007年,于娟获得了复旦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有了留校任教的资格,家中不再只有赵斌元一人工作,财政方面的压力有所缓和。
不仅如此,同年,夫妻二人的孩子出生,可谓是喜上加喜,此时的于娟已经完成了当年的梦想,并且拥有了一个幸福和美的小家庭,曾经不理解她的人如今也承认了她的努力,纷纷送来了祝福。
可是她没想到,此刻距离她人生的终点,居然只有短短的四年了。
遗憾
2009年,当时的于娟正在为了副教授的位子而拼命工作,她向来都是如此,会认准了一个目标不断努力,可是这一次,命运似乎没有给她送上助力,反而搬来了一块巨石堵住了她前进的路。
当她因为身体连日的疼痛来到医院后,面对医生欲言又止的神情和手里那张明明轻飘飘却似乎有千斤重的诊断单,于娟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做欲哭无泪。
她得了乳腺癌,而且因为检查不及时,现在已经发展为了晚期,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她不过只剩下一年半的时间。
一年半的时间,说起来长,可不过只是一须臾而已。
她还有很多梦想没有完成,仅仅一年半,甚至都不足以让她与自己的亲人好好道别。
那年,于娟的孩子不过两岁多,还不知道什么是疾病、什么是死亡,小小的孩子只能看着爸爸妈妈频繁离家,看着妈妈的头发逐渐变少,看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整日长吁短叹……
而四处求医无门后,于娟也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选择和自己的家人度过剩下的时光。
这一年半过得很快,到了生命末期的时候,于娟已经不能起身,只能躺在病床上。
“人这一生,最该看透的是两件事。”有一日,于娟突然感叹道。
“得了癌症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是短暂的名利权情,这是第一件事……”
“不要为了工作和财富穷尽一生,身体的健康与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带着这些遗憾,于娟在2011年因病离世,那年她才32岁,她的儿子小土豆也不过四岁,就要面对母子分离的痛苦。
正如于娟所说的那样,人的一生很长,但值得珍惜的事情也莫过于身体的健康与亲人的陪伴,这也启示我们,不要沉湎于无穷尽的名利之中,而是要重视身边那些微小却必不可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