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岛上发生了一起凶杀案。
丈夫用斧头将妻子砍死,随后也在家门口的树上上吊自杀。
这对夫妻双双毙命,又是以这样一种惨烈的方式,无法不令人感到惊恐。
更令人后怕的是,他们当时还有一个年仅5岁的幼子,幸好因为父亲讨厌幼儿的吵闹,强迫孩子母亲将他寄养在别人家,因此而因祸得福。
也许已经有人猜到了这场惨案的主角儿正是我国朦胧派诗人的代表顾城。
但人们仍然对这个案件颇多不解:诗人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多情的、是温柔的、是浪漫的。
尤其朦胧派的诗歌大多都是意境优美的,能写出那么美好的诗句,怎么样也不该与弃子杀妻的罪犯有关。
那么,这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拥有无数拥趸、备受“文青”们追捧推崇的诗人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对枕边人痛下杀手?
他年幼的独子在失去双亲后又会有一段怎样的人生?而他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这段婚姻的呢?
1956年,祖籍上海的顾城出生在北京。父亲顾工是一位作家,顾城从小便生活在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
他于文学、诗歌一道极有天赋,七八岁上便能写出意境优美的现代诗。其聪敏早慧的程度不逊色于“七步成诗”的曹植。
但这个孩子的古怪性格却与他的才华成正比。从小上幼儿园时顾城便是个异常安静的孩子,给吃就吃让睡就睡,不吃不睡的时候也不跟同龄的小孩一起瞎闹,而是自己蹲在树下看蚂蚁。
大人们觉得这孩子真是难得的这样乖巧听话,乐得省心。并没有干预他的行为,让他多与小伙伴接触。
上小学时这种孤僻不合群的性格特点表现得越发明显。
正是七八岁狗都嫌弃的年纪,顾城仍然没有同龄孩子的活泼好动。他喜欢读书,记性又好,能把《三国演义》整本都记住。
小顾城也有表现欲,他给同学讲故事,但是不能很多人都来听。听的人多了,他反而站起来就走,再不给人讲了,原因是他不喜欢人多。
1969年,13岁的顾城随父母一起下放到山东的一个农场劳动改造,种田养猪过了几年苦日子,直到1974年回到北京。
这五年时间是一个男孩子从少年成长到青年比较关键的时期。因为身份和性格的原因,顾城在农场里没有朋友。他看不上这些没有文化的下里巴人,而别人同样也不喜欢他的阴郁内向。
本就孤僻的顾城更加不愿与人交流,他便将劳动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文学创作上,倒也自得其乐。
回到北京后,虽然年仅18岁,但顾城已经是一位比较“成熟”的诗人了。他开始在《北京文艺》、《少年文艺》等文学刊物和一些报刊上陆续发表作品,并逐渐引起了一部分文学青年的注意和追捧。
这让年纪轻轻的顾城很有成就感。更加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连与人交流都显得不那么难以忍受了。他也开始参与全国各地举办的交流会,就在这样的一次旅途中,顾城邂逅了谢烨,那个为他付出良多,最后惨死在他手中的结发妻子。
1979年,顾城在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上遇见了谢烨。那时的谢烨年方21,温柔秀美,让顾城一见倾心。顾城回到北京后对这个上海姑娘念念不忘,开始与谢烨书信往来。经过4年的交往和恋爱,在谢烨父母的反对下,他们还是于1983年结为了夫妻。
距离产生美,在鸿雁传情的那四年里,顾城在谢烨的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有才华又风趣,温柔多情,再俗气的情话从他笔下写出都如诗歌般动听。
但是,生活在一起后,谢烨在丈夫甜蜜的情话中也慢慢觉察出一些问题。顾城除了会写诗以外,不具备任何成年人应有的生存能力。他没有正式的工作,因此家庭收入也无法保障,只能依靠时有时无的稿费和谢烨的精打细算过日子。
他曾经做过木匠,有一手说得过去的木工活。但却只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出于家庭的需要。他不会做家务,甚至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打理不好,这所有的一切,在婚后只能由谢烨全部承担起来。
除此之外,顾城还是一个非常偏执的人。
他看起来天真懵懂,但占有欲极强,谢烨在未结婚前也是个文学青年,于诗歌、写作上都小有成就,但婚后顾城却不允许她再有自己的事业和交际圈,只能跟他绑在一起。
婚后几年,谢烨也曾向舒婷等人抱怨过生活的不顺。但最终她什么也没做,而是将这些都忍了下去。更离谱的是亲自操办,将顾城的追求者接到身边给顾城做情人。
如果谢烨在此刻,在发现他们的婚姻并不是她想要的婚姻时,能果断地选择离开顾城,以后的所有悲剧也都不会再发生。
可惜的是无论出于对顾城的盲目崇拜也好、还是对顾城带来的名誉的留恋也好,谢烨都没有及时结束这段婚姻。
1988年,在国内积累了一定名气的顾城应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邀请,担任其亚语系研究员,讲授中国古典文学。
在校任教不到一年便厌倦了学校教学工作的繁杂和学生们的“无知”与“鲁钝”。他逃也似的与谢烨跑到了距学校20公里远的一座小岛上。
没想到这里竟然是一片世外桃源的模样,顾城大喜,他管这个小岛叫“激流岛”,并决定在这定居。他们在岛上买了一座房子和一小块地,养鸡种菜,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若是顾城真的热衷这种田园般的生活,即使清贫,谢烨也会一直陪伴他的。只可惜顾城也有着文人风流的通病。
在岛上的这段时间,顾城和谢烨的生活发生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他们自1983年结婚以后,谢烨曾先后两次怀孕,但在顾城的反对下,这两个孩子都没能有幸来到人间。
移民新西兰时,谢烨已经30岁,如果再不生育以后恐怕难以怀孕。就这样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孩子木耳于1988年出生了。
对于这个孩子的存在,顾城本意也是想将他打掉。但这一次,谢烨十分的坚持,一拖再推终于保住了孩子的一条小命。
而谢烨这个作为母亲最本能的行为,在后来被顾城认为是欺骗,是谢烨对他的背叛。
虽然儿子木耳已经出生,但顾城不允许谢烨将儿子养在身边。他讨厌那个孩子,讨厌他哭、讨厌他吵闹,讨厌他需要谢烨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本是他的权力。
也许是木耳的事情极大程度的刺激到了谢烨,她对她的诗人丈夫的崇拜和盲从一点点的消退。当有一天,顾城提及想要将几年前在国内认识的一个女孩子接来身边一起生活时,谢烨同意了。
这女孩叫李英,她和顾城夫妇相识于国内一场诗会上,那时她还是一个大四学生。当着谢烨的面向顾城表达了对他的崇拜之情,从此两人便频繁的书信来往。
1990年,在谢烨的安排下,李英来到了顾城在“激流岛”的家中,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员。从此,顾城、谢烨和李英在这个异国的小岛上过起了二女共事一夫的奇异的家庭生活。
没人知道,这三人身处海岛是怎么处理这份奇怪的感情的,顾城或许很享受他的一妻一妾的生活。但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的谢烨,是怎么容忍丈夫与他的情人一起生活在自己眼皮底下的?何况她还要为他们服务。
顾城因为李英年轻的身体而着迷,或许这就是谢烨想要的结果。他终于可以分出一些时间去看看寄养在当地人家中的儿子。
日子就这样不清不楚地过了两年,1992年,顾城受邀去德国进行一场文化交流。
虽然与李英打得火热,但办正事,顾城还是更信任谢烨。他与谢烨启程前特地叮嘱李英好好在家等待。
可没想到的是他们前脚出门,李英后脚便与自己的英语老师,一个50多岁的英国人私奔去了澳大利亚。
其实李英虽然比顾城和谢烨都小,但她的情感阅历可比这两人丰富得多。
早在她认识顾城前便与作家刘湛秋有过交往,只是当时碍于刘湛秋婚姻在身,李英才无奈放弃。才会有后来与顾城的这段关系。
李英与英国人私奔后生活的也并不富足,她还曾经在悉尼的咖啡馆做服务员。后来又与刘湛秋偶然邂逅,然后结婚,50岁时因癌症去世,当然这是后话。
但顾城与谢烨的婚姻关系虽然早晚都可能会出问题,却不可否认的是李英的介入和不告而别直接导致了顾城的情绪大变。成为了顾城杀妻的导火索。
不过李英离开顾城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她与顾城生活在一起2年,当偶像的光环渐渐退去后,她发觉这个男人并不是她想象中的完美和优秀,事实上除了写诗他几乎一无是处。
而离开了滋养他的那片国土以后,他的创作灵感仿佛也慢慢地枯竭。
所以当顾城和谢烨回到小岛上的家中时,见到的便是人去楼空。这让顾城深受打击,他无法接受的并不仅仅是李英的离开,还有她即将被人“玷污”的耻辱,这让他心中滔滔怒火无处发泄,只能拿还在身边的谢烨出气。
此时的谢烨大概是绝望的,不久后她还看到了顾城为李英写的书《英儿》,那里面极尽可能地描绘李英的美好,这让谢烨更是心灰意懒。她决定放弃这段婚姻,带着儿子重新开始一段生活。
顾城将谢烨看成他的一部分,也许他真的没有想置谢烨于死地,但是他怎么能允许自己的一部分“离家出走”?当他听到谢烨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出离婚的话,终于还是将凶器向妻子的身上砍去。
当妻子倒在血泊之中后,顾城才悚然而惊。他打电话给姐姐顾乡说“将谢烨打了。”然后分别给父亲母亲,姐姐和儿子写了一封信,几个小时后在家门口的树上上吊自杀了。
有一种说法指出了顾城和谢烨的这段婚姻中,不只有顾城出轨,谢烨也有自己的情人。
而且这个人还是顾成和谢烨共同的朋友,谢烨想要跟这个人生活在一起而跟顾城共同工作。正是因为这个人的存在才导致顾城的过激行为。
这种说法基本上来自于顾城的姐姐顾乡以及顾城的遗书。值得一提的是顾城在遗书中从始至终一直在诉说着谢烨的过失,他说,“烨许多事瞒着我,她好心、合理,亦有计划地毁灭我的生活。”——给父母
“英出事以后,他们就一直等我自杀,或去杀英,他们安排的好呢,等我死他们好过日子。”——给父母
“也就你不恨我,人人报复我。我是受不了了,他们得寸进尺。”——给姐姐
“你妈妈要和别人走,她拆了这个家。”——给儿子
至于是否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我们无法断定。
但从谢烨给他父亲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谢烨最后的时间里,他对顾城的态度,“因他不容木耳,我定要和木耳在一起。我决定10月底离开她,可他要死的样子,我真怜惜他,现在如果我要死,他一点也不会动心的。”
相较于谢烨家书中表达出来的逻辑感和字里行间抹不掉的温柔的慈悲,顾城对谢烨的责备和控诉多么像一个要不到糖的孩子在向亲人告状。
谢烨与顾城的婚姻终于还是一以这样一种惨烈的方式结束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的儿子,年仅5岁的小木耳没有生活在他们身边。
顾城与谢烨的事情发生后,小木耳暂时被放在寄养他的家庭中。在姑姑顾乡处理好顾城的身后事以后才将木耳接到身边,连同她自己的儿子一起照顾。
木耳很聪明,他小时候曾跟随母亲谢烨一起学习过汉语,那时他还可以用汉语跟母亲还有偶尔愿意搭理他的父亲说话。
自从被姑姑收养后,家里人便有意识地不在他面前讲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几句简单的母语便跟母亲一样,在他的生命中变成了一个淡淡的痕迹。
事发后,顾乡便将木耳带离了激流岛,他便一直跟随姑姑一家生活在新西兰,祖父顾工不同意他回国。毕竟在国外认识顾城和谢烨夫妇的人少之又少,小木耳可以受到较好的保护,回国之后孩子难免要面对流言蜚语,不管成人间孰是孰非,都不应因此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对于父亲顾城和母亲谢烨的事情,木耳的祖父表示木耳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事发时木耳的年纪太小,又长期不在父母身边,本身对顾城和谢烨的印象就不深。
之后家人为了孩子不受这件事的影响都不再提及这件事。但是木耳长大后如果想知道,他们会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
至于母亲谢家一脉,早在谢烨去世时谢家便与顾家断绝了往来,连小木耳的事情都不再过问,木耳从小到大从未见过母系一族的任何亲人。
在姑姑的照料下,木耳度过了一个健康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这期间他只在10岁时随同朋友回北京探望过祖父祖母,在那之后便再也没有回过中国。
而顾家人对于木耳的经历也一直守口如瓶,直到2006年,木耳年满18岁,顾家才公开了一点木耳的情况。
很多人觉得这个孩子是顾城唯一的后人,顾家从顾工到顾城都是从文的,到了第三代木耳这里,他也应该学习文学。
一是家学渊源,这个孩子的骨子里就应该带有文学的特性。
另一方面是继承祖父和父亲的事业。再有就是他的父亲顾城虽然在国外受众较小,但在国内还是比较有名的诗人,如果儿子也从文,多少能受点父亲的荫泽。
但顾家的决定却令人惊诧。从顾工到顾乡,全家都不同意让木耳学习文学,甚至连他父亲母亲的诗作都没有让木耳读过。
在顾乡的安排下,木耳从小便接触的是纯正的西式教育。
19岁考入新西兰最好的大学奥克兰大学主修工程专业,毕业以后便留在新西兰工作。如今木耳已经是34岁,在新西兰有妻有子,一家人生活得平静而幸福。
顾城曾在留给儿子木耳的信中,最后写道,“愿你别太像我。”
如今,我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感叹一句“太好了,他终于没有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