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四新高考落地,历史考卷变数大?名师支招:备考务必化繁为简 | 新教材新高考

还有两个月,第一届使用高中新课标统编教材的学生将迎来高考。历史学科统编教材内容丰富、新知识点多,尤其是选择性必修三册教材,几乎是以全新的内容面貌进入高考,因此备受关注。教师如何调整教学,应对新变化?本期继续推出“新教材新高考”系列策划,邀请专家名师为广大教师支招。

张斌平,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教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景山学校党委书记

高考日益临近,建议教师围绕学生需求,立足历史学科本质特点,化繁为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纲要和选必重新整合按单元进行复习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眼下,整合教材的方法应更加多样,方式也应更加灵活。

2022年高考是第一届使用高中新课标统编教材学生的高考。尽管从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开始,高考命题坚持稳中求变、平稳过渡的原则同步调整,不断渗透课程标准的理念,引导教研和考试研究的转变,对广大高中教师来说并不算陌生。2022年高考的最大变化是如何用统编教材准备高考。统编教材内容丰富、新知识点多。尤其是选择性必修三册教材,与原有高中选必教材相比,几乎是以全新的内容面貌进入高考,因此备受关注。

调整心态,注重记忆方法和效率的研究

一项调研结果显示,老师们普遍认为在高三教学时感觉困难和挑战较大的问题,首先是对统编新教材把握不到位,尤其是选择性必修的三册内容如何在高考中体现对新教材的深度把握不准。其次是老师感到“学生基础太差,学过的都忘得差不多了”。现在距离高考不足两个月,针对以上情况,建议教师围绕学生需求,立足历史学科本质特点,化繁为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当下学生对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至少进行过一遍学习,个体的学习差异全面呈现。以往

学习产生的群体性问题和个体存在的问题基本暴露出来。因为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差异大而形成的知识板块薄弱问题;因为对试题理解偏差形成的审题问题;因为学习方法的单一、低效而产生学法指导问题;因为对获取试题材料信息能力不足产生失分问题;因为表达能力欠缺而形成答题事倍功半、效率低下问题……还有更多与思维习惯、视野情怀、情绪意志态度有关而产生的备考问题。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同学备考学习方面的需求还没有充分呈现。这些问题既可能是班级同学的群体性需求,也可能是某个同学的个体需求。

老师和同学首先应调整好心态。要坚定地意识到,问题就是潜在的提升方向,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经常提醒学生不要急于求成,要意识到“问题得到改善”就是能力得到提升。

其次,重点解决师生已经达成共识的学习需求。教师对学生群体性的问题专题备课,形成解决问题的导学案,充分利用课堂,精讲精练。对个体需求问题,通过见缝插针地布置作业吃小灶、一对一答疑辅导、特殊人文关怀、情感激励、守望陪伴来帮助学生克服焦虑、低效的生活状态。

针对基础薄弱的情况,进行教学强化。这种强化的关键在于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自学,教师进行指导、监督落实,而不过多依赖于教师的重复讲解。对于一些缺乏理解支撑的学科基础知识,比如必修教材中“古代世界各区域文明的特点”等知识点,建议多研究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提高记忆效率。记忆是历史学习基本方式,是历史理解阐释的基础。一个时期以来,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教师、学生研究如何提高知识记忆的意识薄弱、研究记忆的能力缺乏,这对高三的教学和备考是不利的。必要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针对不同历史知识,研究总结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是必要的,进行短期强化是有效的。

把握学科本质,化繁为简

针对新教材的理解把握的困难,目前不少学校教师都选择重新整合教材,采取“纲要和选必重新整合按单元进行复习”的方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在高考前这段时间里,进一步整合教材的需求更加紧迫,方法应更加多样,方式应更加灵活。

俗话说:无古不成今,观今宜鉴古。这中古今关系的交融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点。统编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也比较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尤其选择性必修三册内容。对学生而言,历史学习的主线,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关键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理解分析历史资料得出恰当结论(史料实证能力),能运用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准确语言表达(体现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对教师而言,历史教学的主线就是选择适宜的史料,教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对史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得出恰当的认识,并利用教材所学的史实和结论,形成具体的历史解释。这种历史解释体现着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情感价值观。这一主线体现着历史学科的本质和历史教育的本质。

因此,提醒老师们进行指导学习时,紧紧围绕这一主线,紧扣教材内容,不随意拓展知识、不随意得出新的历史结论,避免给学生造成理解歧义,也增加不必要的记忆和理解负担。

比如,课标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和水平分级的要求是历史学习培养目标,非常重要,需要指导学生围绕学习主线,在不断学习实践中体验,在不断体验中提升。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内涵对少数学生提高解题水平有一定帮助,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宜作为知识去记忆。

再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是新教材新内容。历史学习更强调利用史料,整合所学史实,在不断分析理解中,认识和阐释这些内涵特点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形成的,在当代是如何被挖掘整理出来的,内化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果仅仅作为知识点记忆,就失去了历史学科学习的价值功能。

通常学生对中外近现代史的理解和阐释比较薄弱,考试容易失分,建议结合“四史”学习教育,强化对世界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整合和联系,深入理解当下对现代历史的最新权威认识。例如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对百年党史的最新阐释就推荐教师和学生重点研读。

那些对理解现实重大问题关联不明显的历史知识可称为“死知识”,就可以淡化。在难以兼顾时,也可以放弃。时时刻刻不忘把握学科本质,不断提升对历史知识的当代意义的挖掘,在知识点的把握上适当地详今略古。一方面立足历史关照现实,另一方面立足现实理解历史,这样“双向对进”对教材进行整合,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不断强化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对试题的解析研究也尽量围绕主线展开,反映学科本质。不宜简单地用试卷分值比重来决定教学的重难点,过分拘泥于基于知识板块的分值划分、能力分值比重、核心素养分值比重对提高复习效率作用不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语言的准确表达方面,尽可能让每一道题、每一次练习都有助于师生对学科本质的认识。

选择多样主题,构建动态知识结构体系。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围绕学科大概念进行主题学习已经成为高三常用的学习方式。主题

内容是整合教材的重要成果,主题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构建知识体系的难点不在知识本身,关键在于“结构”。这种结构体系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基于历史事实的,也可能是基于逻辑推理的,也可能是基于范畴分类的。这种联系可能是同一时空的历史互动,也可能是跨越时空的价值互动。总之,这种联系是有意义的,有助于深化历史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主题复习一般不满足于罗列知识,尽可能形成知识之间认知关系。

从高考目标要求来看,主题的选择尽量多样化。多样化的主题内容有利于形成动态灵活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体系不应该是静态、唯一、固定的。高考选拔在某种程度就是打破学生固化的知识结构,考察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择不同层次的主题就是构建不同层次知识结构,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图谱,这是教材整合的深入和细化。

从核心素养的提升来看,主题的学习尽量与试题练习同步。与试题练习同步的主题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考试实践中理解知识的结构关系,体验历史知识的价值、对能力的要求,感受情感态度差异。在知识结构不断的组合变动中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名师点题:[“停战空地”的集体记忆]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协议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福煦元帅座车上签订。此车厢后来被命名为“停战车厢”,那片空地被命名为“停战空地”。时任法国国防部长马奇诺说:“要追念那些伟大的逝者,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贡比涅森林内的第二次受降仪式发生于1940年6月21日至22日。

德国凯特尔将军指出:“1918年的11月11日,德意志民族的苦难时光从这节车厢中开始了。”然后向战败者宣读停战条件。1946年,法国人不遗余力地搜集有关物件,“停战空地”的建筑相继在原地重建,戴高乐等多位法国总统都曾在此留下足迹。1950年,复制的车厢重回贡比涅森林,“舒曼计划”则开启了西欧煤钢联营的序幕。

时代的发展赋予停战空地新的角色。2001年,停战空地被列入法国国家“历史建筑”名录。2018年,改建后的停战博物馆用法、英、德三种语言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述这段历史。同年11月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停战空地”共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百年的纪念活动。——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及其意义》

设问:“停战空地”作为记忆之场,经历了从象征“对抗与复仇”到象征“和解与共生”的转变,结合所学对此现象进行阐释。

例题解析:本题以德国、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签约地址为历史载体,整合了必修纲要和选修两册中的相关知识,借助历史记忆与国家关系演变的历程,诠释战争与和平变奏中人类文明进步的主题。在主题学习中形成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的知识结构,力图把价值观统领、能力考查、情感体验为一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