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中小学教材的“城市化”,对农村学生是一种“误导”

因为一场由教材插图引发的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热心网友和有识之士,开始将目光投放在中小学生的教材设计、内容和价值上。

显然,经由各路专家设计、评审和发行,最终摆在孩子们面前的标准化教材,既承担着塑造孩子品行道德的作用,也承载着引导和教化孩子价值观念的意义。

更进一步地,决定和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未来。

说到中小学教材插图,其实不单是有些版本中出现的扭腰吐舌、星条旗或小眼睛的问题,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但是更为关键。

那就是教材插图中的“城市化”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乡村人口从6.37亿下降至4.98亿,城镇人口从7.22亿攀升至9.14亿,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农村人口还很多,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学生也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

各路专家都说,“城镇化”的突飞猛进,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尤其是当前在农村中较为普遍的留守儿童问题,更是愈演愈烈。

可是,当你翻开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共同使用的中小学教育教材,你会发现在书本里,随处可见的是高楼大厦、超市商场、游乐园和电影院等只有我们在城市里才能见到的生活场景。

难怪有老师说:“现在的教材,基本就是城市孩子的教材,完全站在城市孩子的角度编写。”

当然,大多数父母和孩子,都愿意挤到大城市里生活,在教材中描绘出大多数人想要看到、见到和生活的“高档场所”,并没有什么大错。

但是作为启迪儿童心智和教化学生价值观的中小学教材,插图中绝对不能全是城市生活的缩影。

因为富裕的、现代的、科技的产物,不一定能够完美契合一个人的情绪感受和心灵给养。

换句话说,对于大人来说意味着贫穷和拮据的农村生活,在孩子的眼里,却一定是天真自然而充满童趣的。

所以作为设计、编绘和审定教材插图的教育专家们,不能只将自己愿意让孩子看到的科技产品、现代建筑和繁荣城市展现在孩子面前。

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有必要在教材中认识、感知和体会一部分农村生活的景象,这才是成熟理智和知行合一的教育!

不信你翻开现在的教材,随处可见的都是动物园、电影院或超市商场,但是像田野村庄、放牛砍柴和耕地收麦,几乎就看不见。

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基本上是一套“人文割裂”的教材:

看不到自己当前的生活,只能看到在大城市里才有的景象。

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对农村生活的质疑、反感和不自信,进而在成年以后,宁愿留到大城市里挥汗如雨地搬砖盖楼,骑着电动车穿行在车流里送外卖,也不愿意留在农村和乡镇里种地放羊,过着更为惬意、舒心和慢节奏的生活。

当然我不是说,普通人追寻优渥生活的城镇化进程不好,但是我总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更多的选择生活的权利。

尤其是孩子们每天都要朗诵、研读和复习的教科书,一定要给孩子展现出一个更加全面、丰富和美好的世界。

而不是那些扭腰吐舌、星条旗或小眼睛的恶俗形象,更不是到处洋溢着现代化、城市化和科技化的场景。

事实上,不管是在古代、现代还是当代,少年儿童都应该多接触自然、农村和劳动。

最起码,你得让成千上万的农村学生,在教材中能看到自己耳濡目染的真实生活,而不至于因为教材设计和插图编绘的问题,对自身与家庭产生自卑、困惑和痛苦吧。

虽然说,当前因为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优越,年轻人都愿意留在大城市里打工赚钱。

但实际上,城市有琼楼玉宇,农村里有鸟语花香,可以说各有各的好。

不过在如今越来越“城市化”的教材学习中,农村孩子其实很难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城市化”影响下,他们对于养育自己的农村家庭和田野沃土,不自觉地就会产生一种疏离感和陌生感。

我想这样的结果,一定是中小学教材的编撰者们不愿意看到的。

总之,守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品行道德,要从严查中小学教材的教材、内容和观念出发。每一个民族、省市和农村的孩子,都应该从我们的现行教材中找到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只有这样的教材,才是众多热心网友和有识之士喜闻乐见的教材。

也只有这样的教科书,才能引导和教化孩子们热爱我们的祖国、农村和家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