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34岁男子第13次参加高考: 4次考600分以上选择复读, 他只想上清华

为何他要参加那么多次高考呢?

他的成绩并不差,完全可以上个不错的大学的。在往年的高考成绩中,他有4次超过了600分的记录。而且还被985这样的顶尖大学录取了。

可是,他还是放弃了。

放弃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学校不理想;有的是为了钱,考600分以上的学生,高中学校会奖励10万元钱。

更重要的是,他内心深处一直有个想法,想要上清华大学。

能考上清华大学的绝对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不知道唐尚珺今年是否能如意?

我们先看看他历年的高考成绩吧:

2009年他考了372分,刚过三本。

2010年他考了405分,还是没过二本。

2011年他考了475分。

2012年他考了505分,过二本线了。

2013年和上一年差不多。

2014年他考了573分,报了西南政法大学,但没打算去。

2015年他考了587分,被吉林大学录取,没有去。

2016年他考了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

2017年他考了550分。

2018年他考了619分。

2019年他考了645分。

2020年他考了619分。

还是想上清华!

2021年,他考了591分,被广西大学土木专业录取,没有去。

2022年......

他为何执着于考清华呢?

村里人只知道清华

唐尚珺1988年出生,家在广西一个贫困的山村里。他家还是他们村里很穷的一户,很小的时候他听父母说过,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家里人很希望他能够有出息,能够读好书!

甚至上坟的时候,父母磕头也会说,保佑我们家孩子考上清华。

不仅仅他父母这样说,他们村里的人,也都是如此。

村里的人都知道有一所学校叫清华大学。

若是上了这一所学校,出来就能当官。

他们那里有一条路,就是一个清华毕业生当官后为他们铺的。

所以,在乡亲们看来,清华是最好的大学,要上学就上这个学校。

这才是让人羡慕的大学。

受家乡人的影响,唐尚珺的意识里,早就认定了好大学只有清华,其它的大学他也没有听说过,村里人也没有谈过。

似乎,他们只认识清华大学,只知道这一所大学。

既然大家都说清华大学好,他就立志考清华大学。

不管谁问他想要上哪个大学?

他都说想上清华大学。

小学时,他成绩很好,是班级里的第一名,在所有人看来,他确实是一个好苗子。

父母因为他的成绩感到骄傲。

小学毕业时,他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 他没有让父母失望。

中学三年,他又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一路走来,他都是佼佼者。

在他看来考清华大学并不难。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清华是全国人的清华,想要来这个学校,是要和全国各地的学子竞争的。

不是在他那一亩三分地上,和他们那一片的人竞争。高中时他开始膨胀了,以为清华也没有那么难考。

他堕落了,结果很惨。

两次高考失利,瞒着家人复读

2009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之前的考试都是班级第一名。这次人生最为关键的一次考试,他不但不是第一名,差点连本科都没考上。

他考了372分,也就是刚够三本线,不一定能上三本。

唐尚珺本来觉得自己是考清华的料,别的学校他也看不上呀。

372分这个结果让他家里的人,也是难以接受的。

说好的清华怎么只有372分呢?

接下来怎么办?

唐尚珺和父母的意见一样,复读继续参加第二次高考。

还是不死心。

他的姐姐还资助他3000元,让他复读。

他家里的条件很不好,几千元都拿不出来。

参加完第一次高考,对于唐尚珺来说,打击还是很大的。他第一次意识到,考清华要比自己想象的不容易。

他只能加倍学习了。

高中三年,太过于骄傲了,底子没有那么好,他只能一点点补,每科都要补。

即便是他很努力了,但是,再次高考结果还是不理想。

2010年高考,他考了405分,这一次能上个三本。

正常来说,这个分数是有学上的,家里人的意思是让他找个学校上得了,清华大学他们高攀不起,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清华一所大学。

就不上清华了吧。

唐尚珺要不要听家里人的意见呢?

他的父亲都给他找好学校了,让他报考南宁机电职业技术学校,这个学校他还是能去的。学费他的父亲也给他准备好了,他还去学校转了一圈。

他答应了,但是,他没有去。

他瞒着家人,拿着学费继续到了钦州二中复读,

这一复读又是三年。

2011年,他考了475分,在他看来有进步,分数不理想没有报考。

2012年,他考了505分,过二本线了。但是他想要上一本,现在他醒了,只要学校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非清华不上。。

2013年,过了二本线几十分,还是没有被录取。

不过,现在他面对着一个现实的问题,2014年,他应该大学毕业了。家里不会再给他钱了,他要怎么复读呢?

考了625分,选择继续复读

2013年,唐尚珺告诉父母,他在城里找了一个工作,一个月1500元钱。

能赚这些钱,他的父母还是很高兴的。

至少生活有奔头了,可以不用给孩子钱了。

但是,真实情况是,唐尚珺继续选择复读。没有钱他就去打工,不仅仅是寒假暑假打工,平时他也会利用休息的时间打工。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又坚持了三年。

在这三年里,他的日子过得很苦。他尽量不和家里人联系,平时也不回家。

只有过年的时间回去。

过年的时候,他还不能让家里人觉得自己寒酸。

要给父母一些钱,要给小辈红包。

这个钱他必须要挣出来,好在他考的分数越来越高,能够赚得一些奖学金了。

2014年他考了573分,报了西南政法大学,但没打算去。在他看来,自己都是600分的水平了,再努力一下就能上更好的学校。

2015年,他考了587分,被吉林大学录取。这个学校不仅是985,也是211。

但是,他没有去,选择继续复读。

587分复读,算是高分了,这个分数选择复读,每个月学校都会给他一千多元的生活费。

这个费用,他节省下来,到了过年的时候,给了母亲2000元钱。

他的母亲还是很感动的,这是孩子赚钱后第一次给她钱。

2016年,他考了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

这一次他决定去上学了,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选择摊牌。

他告诉父母,这些年自己一直在复读,现在他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了。

当父母看到他的录取通知书时,得知儿子考上了北京不错的一所大学,600多的高分,他们不但没有批评儿子,反倒是觉得很欣慰。

尤其是他的父亲,觉得他有这样的毅力是很难得的。

全家人都很高兴,亲朋好友也送来了祝福。

到了开学前夕,唐尚珺的父母还特意把他送到了北京,他们到了政法大学,他们到了北京天安门。

想想儿子以后在这里读书,之前付出的一切也都值得了。

能上这个学校,也是让很多人羡慕的。

可是,开学没几天,唐尚珺选择了退学。

这一次退学有三个原因,最主要的是他的父亲生病了癌症晚期,需要大量的医药费治疗,他们家没有钱。

不过,若是他退学,就可以得到10万元的奖学金。

因为南宁平果三中承诺,若是高考分数超过600分复读的,将会奖励10万元钱。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的奖励60万。

又是清华大学。

再者他内心确实想要上清华大学。

看到只要复读,就能得到10万元钱,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复读。

复读一年,在他看来有可能会考上更好的学校,万一考上清华呢?重要的是还有10万元钱拿,没有理由不上呀?

所以,他毅然决然地退学了,还是瞒着家人退学的。

梦想是清华,现实很残酷,他醒悟了

以600多分的成绩,再次回到高三复读,他获得了10万元的奖学金。

不过,他的父亲没有多久就去世了,癌症晚期是治不好的。

失去了父亲,他还继续奋斗在高考的道路上。

2017年,他考了550分,不理想没有报志愿。

2018年,他考了619分,目标清华。

2019年,他考了645分,目标清华。

2020年,他考了619分,目标清华。

分数考得越高,越觉得有希望考上清华。

一开始300分的时候,觉得考清华是痴人说梦。但是,从300分干到600多分了,若是再努力一下,考上清华那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吗?

一直不死心呀!

况且超过600分复读还有10万元奖学金可以拿,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他们都不一定能够赚10万元。

也许,一直复读也是不错的一条路。

2021年,他考了591分,被广西大学土木专业录取。

但是,他没有去。

也是在这一年,他觉醒了,他说他再参加一次高考,不管多少分,他就认命了。而此刻的他已经33岁,参加了12次高考了。

他还在自媒体上写了这样的备注,唐尚珺,没有在适当的年纪做正确的事情,非刻意为之,只是后知后觉。

这一路走来,到了最后,他发现他错了。

在整个过程中,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

但是,当意识到错误的时候,他已经不在年轻了,毕竟现在的他已经34岁了。2022年是他第13次参加高考。

这一次若真的是他最后一次高考,再上4年大学,毕业就是38岁了。

而对于很多大厂来说,过了35岁就算是大龄了。

所以,唐尚珺即便是毕业了,到了这个年龄想要找工作,也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也许,是这个原因,让他后知后觉的吧。

在13年的高考中,他肯定为利益动过心,毕竟复读一年就有10万元。短时间内来看,这10万赚得很容易。

但是,长期看来他错失了很多机会。

若是大学毕业,尤其是985,211大学毕业,一年能赚到了可不止十万元了。

也许是更多倍,当然了他复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执着于上清华。毕竟他从小就受家人的影响,知道清华大学好。

一直希望能够上清华,他总是想要证明自己。

但是,后来他才发现,好学校有很多,不一定说不上清华就没有出息了。只不过到了唐尚珺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为时已晚了,不过还好,还不算太晚。

以他的成绩,想要上个不错的大学,还是不难的。不过,当他到了学校后,就会发现他比同班同学大很多。

这就是现实!

他的事迹被广泛传播,还做成了纪录片。大家觉得,13年来,他的坚持是对还是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