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有一种落寞, 叫“考上了清华才发现, 同学们考进来都不是靠努力”

宇宙有没有尽头,这事儿我是说不清楚。

但如果是要给宇宙找个中心的话,我想这个地方,可能就在五道口。

按理说,“五道口”并不像是个能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因为大多数外地人至今都还不知道,在五道口的隔壁,还有个四道口。

五道口让人耳熟能详,原因其实挺简单直接的。

因为在这里,有两所久负盛名的大学。

一所叫清华,一所叫北大。

作为国内高校的“TOP2”,高等教育的金字塔尖,无论你高考时的成绩如何,但都可能或长或短地对它们心生过向往。

即便是在自己躺平了认命后,大多数人也会把这份向往,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轮回往复。

或许这,就是清华北大的魅力。

2020年的高考,考生逾千万人之多。

但能够如愿踏足清华园的,也只有3500多人而已。

所以,随便从学校里拎出来一位,都可能是哪个省市的高考状元。

不过讲到这,问题就来了。

学渣之间的“菜鸡互啄”,大伙应该都没少见。

但大学之前都没有过对手的清华学霸之间,竞争起来又将是种什么结局呢?

毕竟只要是竞争,就一定会有人脱颖而出,也一定会有人黯然离场。

那些几乎没输过的学霸,难道真的能接受技不如人的落寞?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一位清华学子曾无奈地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努力考上了清华后才发现,原来同学们考进来的原因,都不是因为努力。

在他看来,自己高中时熬过的大夜,挥洒过的汗水所换来的结果,只不过是天资聪颖、智商超群的同学们,水到渠成一般的操作。

跟周围的大多数同学相比,他感觉自己似乎太弱了。

看上去,这种落寞的情绪里,甚至还带有一丝悲凉。

而节目视频的评论区中,更是多有冷嘲热讽,大谈能力大于学历的人。

我想,这些人的关注点,可能不太对。

因为在清华北大里,跟他同样天资一般的同学也有不少。

难道这些人在意识到自己天分不足了之后,就以此为借口,怨天尤人,或者躺平了垫底吗?

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例子。

有人说,这是他们当惯了学霸,懂得迎难而上的道理。

话是没错。

但我想,或许他们的这种心态并非学霸专属,而是有些问题,被很多人忽略了太久。

二十多年前,迎着下海经商的红利期,小学生当老板,大学生打工人这种“学历倒挂”的现象,每年都会出现不少。

一时间,读书无用论喧嚣尘上。

正当很多人对这种说法趋之若鹜的时候,市场竞争开始稍微需要点技术含量了。

很快,大批小老板的没落,就狠狠地打了这种说法的脸。

捎带着的,还诞生了个新词,叫“暴发户心态”。

但是好景不长。

当各种教育新理念开始“满嘴跑火车”了之后,“能力大于学历”的说法,又开始被不明觉厉的人奉若真理,直到今天。

其实仔细想想的话大伙就会发现,这些理念虽然说法不同,但内核是一致的:

努力无用,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我当然承认努力未必能换来相应的结果,也承认有时候“胆子大”是真能逆天改命。

但是放在概率的角度下去看的话,这显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在另辟蹊径下,比“弯道超车”更常见的,是“弯道翻车”。

如果那位清华学子当初不去努力,只凭一腔热情去“不走寻常路”的话,那么他不仅不会出现在清华园里,更不会有机会站到那档节目中。

大概率只会从泯然众人,到泯然更多人。

而且,清华同学带给他带来的落差,只会是短暂的。

因为眼界的提升,会长期地让他发现短板,补足短板。

这不正是突破个人天花板的最大动力吗。

在之前提到学历和能力之争时,很多人反驳我说,没能力的人,学历再高也没用。

这里我想到了个老段子,或许能给对知识不屑一顾的人一点提醒。

几年前,网上有个投票,让人选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哪种。

结果在参与投票的人中,选了正确答案氮气的,只有30%。

但这还不是最邪门的。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评论区里敢理直气壮地去喷那些选氮气的,人数远大于30%。

看完我都懵了。

或许这,就叫无知无畏吧。

当然了,这个例子可能有点极端了,但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因为人们总说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而能让学生站得更高的,通常就是那一纸学历。

甭管让你考上清华的,是智商超群,还是勤奋努力。

只有站到了清华园,走上了学堂路,才有资格去担心后面需要提高什么的问题。

即便是愚钝的同学考上了清华,他们的烦恼也是甜蜜的烦恼,而不是为了下顿在哪吃的烦恼。

那么努力让自己站得更高,又有什么错呢。

成长的过程,就是一边被人“碾压”,一边接受平庸,再一边突破自我的过程。

这显然不是什么能让人太舒服的事。

但相比于中年的迷茫,晚年的未知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少年时,用努力打开自身上限更能令人安心呢。

或许在这个新理念频出,新行业盛行的年代,与其被眼花缭乱的弯道超车迷惑,不如看清自己的软肋,补足自己的短板。

当你高考结束,站上了更高的平台后,终有一天会发现,原来给自己带来底气的,只有那个为前途拼命读书的自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