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地评线]皖中评:志愿填报,不妨“我的人生我做主”

皖中评特约评论员胡晓斌

今天,高考出分。

出分后,紧接着就是志愿填报。这也让一些盈利性的社会机构闻到了“商机”。

因为高考志愿关系到孩子选择的院校、专业以及未来职业的方向,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近些年,一些盈利性社会机构推出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似乎给处于困惑中的家长带来了好消息。然而,宣称掌握了高校“大数据”的机构在家长掏出一笔少则上千、多则数万的费用后,孩子录取的结果往往并不能如家长所愿。某种程度上,家长是交了一笔不菲的“智商税”。

众所周知,填报志愿是根据孩子成绩、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的人生发展方向的预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与考量,也是非常个性化的,这是需要综合考虑的。由于涉及院校众多,专业也纷繁复杂,每年都有变化,所以对绝大多数家长和考生来说都是个极大的考验。加上一些如“考试看孩子的、志愿看家长的”“七分考、三分报”的说法,志愿填报让家长们压力大、头更大。

一些盈利性社会机构正是瞅准了这个“商机”。他们声称自己掌握了“大数据”,并且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对每一个寻求帮助的孩子做出“准确”判断,殊不知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要知道每所大学的录取率、每年的招生最低分数线等这些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不存在被某某机构“掌握”,他们所做的可能也仅仅是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和整理。

作为家长,完全可以在出分后,第一时间和考生一起根据对应的排名和兴趣寻找学校:一个个批次一路走下来,选择有希望录取的高校及时咨询学校招生办,比较三年来的分数、排名,这样基本就可以做出大致的判断,而无需交一笔额外的“智商税”了。

志愿填报说起来复杂,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用心,大多数家长和考生是可以自己填报的。

首先,不能太迷信最低分。教育部门提供的《高考指南》里,因为篇幅有限,一般只会刊登学校的投档人数、投档最低分、相应名次。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的考分能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最低分入档。这种“捡漏”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从历年来的录取数字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投档分数与排名是差不多的,学校的录取分数与学生的排名也相对固定,专业间的分差不会太大,将最低分、最低排名当成录取依据是不理性的。即使有个别学校出现滑档,一般也是专业不太热门、院校不太知名。这种偶然不能当成填报的依据。

其次,要熟悉志愿填报的基本知识,比如平行志愿、进档退不退档……这当然是需要做点功课的。不过类似的知识,教育部门会在官网上公布,当地权威主流媒体也会适时组织公益的填报指导讲座,家长可以多去参考,如果实在不行,可以向高中学校的老师请教。

最后,不要让一些盈利性社会机构借机造成家长的焦虑心理。明确一点,只要分数在线上,保底志愿先填好,就行了。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需要自己做出判断的学问。对考生而言,不要盲目地听信他人的“指导”,而是要沉着冷静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规划,我的未来我做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