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高考成绩出来了,又一批孩子奔着大学去了。
高考是人生的关键节点,可以说学生时代付出的努力,都是为了打好这关键的一仗。高考就是一根指挥棒,它怎么指,孩子们就怎么走。难怪老有人调侃,要想中国足球崛起,就得高考考踢足球。
那么万一指挥棒出了偏差,影响可就大了。
比如,高考作文。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的题是越出越刁钻了,有些题目我读完了都觉得茫然,难为考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把看不懂变成看懂,还得洋洋洒洒写出一篇文章。
很多人以为高考作文能拿高分,是“才华”或者“能力”的体现,其实并不尽然。高考作文是有套路的。不管题目怎么变,如何新颖,如何结合时事,如何隐晦难懂,最终评分标准都是老一套,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那根指挥棒,这么多年来压根就没有动过。
最近看了一个高考作文满分作者的自述,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作者本来是一个非常热爱阅读和写作的人。从小学开始一直参加创意写作的培训,但是从初中起,她的作文分数就很不稳定。时高时低,如同坐飞机一样。尽管如此,那时候,她还是很喜欢写作的。
由于头一年高考失利,第二年复读背水一战,她选择了不惜一切去抓分,所以她专门研究了高考作文,发现全是套路,只要按照得分点去“凑分”,分数就低不了。
高考作文得分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文笔流畅,主要考验考生的词汇量,语感,修辞手法;
第二、结构合理,主要看文章有没有明显的结构,比如总分总,分总,递进,并列关系等等;
第三、逻辑,主要考察案例和论点是否能紧密结合,是否能讲得通;
第四、深度,体现考生阅读积累和思考性,反映到考点就是案例的独特性,名人名言的运用等等。
从这个评分标准看,结构和逻辑性,大多数考生都可以做到。关键是文笔和深度,这是区分高考作文优秀和良好的关键。
而这个,是有得分套路的。
具体来讲,就是积累一些平时讲话绝对用不到,甚至一般人读都读不出来的生僻词。不过这东西只能像做菜的味精,稍微撒一点,不能超过10个,不然文章看起来就像“乱码”,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给到一篇文章的时间很短,不会有耐心去一个个查的。
你们还记得曾经有一篇引起争议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吧?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生僻词实在太多了,光是第一段就有“嚆矢”,“滥觞”,“振翮”三个。读着读着,就出现一个看不懂的词,这对读者非常不友好,给人一种在做英语完形填空的错觉。
据满分作文作者说,她当时有一个本子,专门记了很多类似这样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到、用不上的词汇。
而提高深度也很简单,就是积累各种一般人没听过的案例和名人名言。而且名人名言和事例还有讲究,就是人物不能太生僻,不可以是别人听都没听说过的人。最好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人的一些不为人熟知的事例和名言。
总而言之,高分甚至满分作文,最好是读起来费劲,看起来高深,仿佛很有逼格的样子,那就成功了。
《生活在树上》就属于此类文章中的极端。也正是因为他做得太极致了,很多人读了好几遍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才会有争议。
除了大量生僻词外,他用的名人名言是麦金泰尔的,这是位非常小众的哲学家,很多人,包括阅卷老师可能都没听说过。他举得例子是陈年喜,这位诗人连百度百科都没有,可想而知多么小众。
当然,这种极端的文章会有风险,如果遇到的阅卷老师完全看不懂,心情又不美丽,那就是眉眼抛给瞎子看了。
满分作文最好的状态,是高深却又能看懂一部分。
文章提到的知识点最好和阅卷老师的知识圈能有部分重合,那就挠痒挠得恰到好处,阅卷老师会觉得人生得遇知己,别人看不懂,他看得懂。考生的文章逼格高,说明能看懂文章的阅卷老师的逼格同样高。肯定你就是肯定他自己,文章不拿高分都不行。
总结起来,满分作文的奥义就跟对密码一样,要做到大多数人读不懂,而阅卷老师能读懂一部分的程度。
一个学生一旦以此为追求目标,那么他的文章也许会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但这是对他的写作水平是不利的。
写作的本质是什么?
写作就是一种沟通方式,作者把想要表达的东西展示给读者看,读者看懂了,引起了共鸣,这就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交流。
而现在高考作文要拿满分,就要训练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别人看不懂。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那位高考满分作文作者自己都承认,学会套路后,即便在高考结束,读了大学以后,她还是长期保持那种近乎畸形的阅读和写作方式:阅读的时候毫无乐趣,一味想着积累词汇和案例。写作的时候又偏重于堆砌辞藻,让文章看起来很华丽,但真正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对方能不能读懂,反而不是她主要考虑的。
这种写作方式,进了社会是要被毒打的。
我一个做HR的朋友就曾经抱怨过,现在的名校大学生,简历上说自己特长是爱好写作,结果招进来发现写的东西狗屁不通。领导都看不懂,全是形容词,没有结论。
还有一个朋友是负责新媒体的,一直在招大学生编辑。她说,我要求很低的,不求文笔华丽,只要写出来能让人读明白就行。就这都没人达到。有人成语用了一堆,自我感觉良好,关键是读不通啊。我帮着改了好几遍,发出去一看,阅读量直接给我腰斩了。
写作,说到底就是文字交流,如果高考作文一味追求高深,追求假大空,那学生慢慢地,就不会写作,不愿意写作了。包括我自己,尽管从小酷爱阅读,当初也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克服了厌恶写作的情绪,重拾写作的乐趣。
所以麻烦高考阅卷组不要再保持朝南坐的姿势一成不变了。
昔年白居易都追求自己的文章上到八十老妪,下到八岁孩童都能看得懂呢。咱要求不高,每年把满分作文发出来欣赏欣赏,要是大多数人都看不懂,或者不知所谓,那一定就说明方向走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