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
时下,中考没有考进普高,被称为“中考落榜”。这种“落榜”论,既不利于中职办学、也不利于中职生正确定位,规划自己接下来的学业发展。
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必须消除“中考落榜论”,让进入中职的学生与进进入普高的学生有平等的升学、就业与职业发展机会,引导学生积极规划并推进普职融合发展。
“中考落榜论”虽然不符合事实,但却有广泛的市场。国内高中阶段教育已经普及化,想读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可以读高中,包括普高、职校、技校、职高。但近年来,很多家长却认为,只有上普高才是上高中,上中职校不是上高中。于是,就产生了“中考落榜生”一说。
很多家长质疑,“中考落榜生”的比例远高于“高考落榜生”的比例。2021年,中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91.4%,普职比为6.5:3.5,而国内高考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录取率已经超过90%。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比较。在计算中考录取率时,把中职排除在外,只计算普高录取率;而在计算高考录取率时,却把高职计算在内。采取这种计算、对比方式的目的是,要求提高普高率,不要让那么多的初中毕业生“落榜”进中职。
这明显是对中职的偏见和歧视。随之,进入中职的学生就可能被贴上“落榜生”的标签,这会影响他们对中职的认同度,甚至可能在进入中职后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
中职生是否就没有成才、发展空间了呢?事实是,随着2019年取消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限制,中职教育已经不再是家长质疑的“断头路”,超七成中职毕业生继续读高职、本科,而且这一比例在快速提高。
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机会并不比普高生少。国内普高生中目前有超过一半毕业后进高职,而中职毕业生还拥有进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的升学选择。换言之,今天的“中考落榜生”,三年后有可能和普高生读一样的院校,甚至有可能是更好的院校。
“落榜生”的标签和论调会影响到中职生的自我定位和规划。
由于个体能力的不同,并非每个学生都适合学习普高课程。即使让这些学生上普高,学习可能也会十分困难;而读中职不但可以掌握技能,也能为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打下基础。中职生只要积极规划,完全可以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专业硕士,甚至读工程博士,这是深造发展的一条路,不是所谓的逆袭,而是正常发展规划。不能因为进入中职,就把学生的未来发展“看死”。
中国新《职业教育法》已经明确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教育类型,因此不能再以层次教育的观点看待职业教育。随着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更多本科院校加入职教高考录取,选择中职就不再只是成绩不好学生的被动选择,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未来职业发展进行的自主选择。
与此同时,作为平等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将会走上融通发展之路,每所学校将根据本校的定位,结合社会需求,给学生所需要的教育,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