蹬鼻子上脸。
这是我爸我妈挂在嘴边的话,也是我爸我妈的爸妈经常用来损他们的话,也许这就是传承吧……他们传承了这句骂人的词儿,我领会并继承了里面蕴含的精神。
我想我不是唯一一个领会精神了的学生,很多学生在高考期间都是这样,仗着自己“国宝”的身份,作威作福,享受着家长们端茶递水送水果,嘘寒问暖换被单的神仙生活。
在这段神仙日子里,我们甚至不会听到诸如“蹬鼻子上脸”等看似过重的“语言攻击”,但美好总是短暂的,一切美好终将于出考场后戛然而止,可学生们,明显还不想适应。
高考后考生开始摆烂,父母无奈发问:要不我替你上大学?
如果想治蹬鼻子上脸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别给他鼻子蹬。可换成自家学生这道理就行不通了,父母不忍心,或者说还抱着一丝希望,所以总是会扔出台阶,比如……
“买桃了,自己洗个吃去。”
“哎呀,不想吃,太费劲了。”
“我帮你洗了,你自己吃。”
“嗯……”
“要不我帮你扒皮切了?”
“好呀!”
“……”好家伙,搁这儿等着呢哈?
类似的场景宛如一个模板,换成高考后的报志愿流程,依然无比适用。按理来说,高考考试和报志愿一样重要,如果志愿没报好,几乎自己那分就白考了,十几年白努力了。
因此在报志愿上,应该是学生自己更上心,努力不能白费呀!可学生们也许是习惯了考后的摆烂生活,选择放手不管,交给自己的父母,让家长替自己做选择,做决定。
前不久,就有家长曝光了高考后考生在家的状态,简直让人感觉在看一出反转喜剧,哭笑不得。画面中,一位父亲面容严肃的坐在地上,面前摊开了好几本报志愿资料。
原来这一家的家长正在为学生参谋志愿,正不断研究着这分上哪个院校性价比最高,看起来十分认真。那么学生呢?是否也在另一个角落如同父亲一样,在仔细研究自己的未来呢?
并没有,与父亲的认真紧张截然相反的是学生的状态,无比舒适、安逸、不着慌地躺在沙发上,吹着空调玩着手机,时不时笑出声,手边没有一页纸,倒是有盘洗好的水果。
一个在干活,一个在摆烂,这样的对比让很多家长觉得俩人调换了灵魂,忍不住质问:“到底是谁要考大学啊!”更是有父母无奈道:“你直接让我替你上大学得了呗!”
明明考大学,决定人生都是学生自己应该负责的事情,在报志愿上,父母却成了最努力的人,学生却在玩手机,在摆烂,在不负责,到底高考是谁的,人生是谁的呢?
其实也不怪家长们不理解,毕竟喊着要在大学离开父母,要自己做主自己人生的是这批孩子,最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逼着他们做主自己人生的也是这群孩子,属实令人迷惑。
家长帮学生报志愿,这样的行为是越权管理吗?
也许很多事情上,家长都能对学生有所让步,把本属于学生这个年纪应该承担的东西,家长也包揽一部分。但报志愿毕竟不是削一个桃那么简单,家长帮做真的可取吗?
其实就算很多学生不摆烂,家长也是要插手学生报志愿的事情的,这是因为家长总觉得自己是过来人,更有经验,所以在这类事情上理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
但家长终究要明白,大学终究也不是真的自己去上,而是学生要上大学,志愿是学生的志愿,所以在报志愿的过程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鼓动学生加入,让学生最终拍板。
如果家长完全按自己的意见进行院校报考,而不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兴趣,那么学生在上大学之后,很大概率也会选择摆烂,毕竟这不是自己“认定”的那个选择。
就像是从前的“包办婚姻”,就算学生和专业被强凑到一起,学生也不会接受,更不会好好学习,反而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最终让事情朝着家长最不想看到的方向一泻千里。
因此,家长一定要控制自己不要越权,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专业和大学,了解专业培养方向,未来工作内容,对接的岗位和行业,发展前景和基本薪资水平如何,从这里,帮助学生走向独立自主。
写在最后
自主意识是学生们走向强大的第一步,如果家长一直越权管理,为学生全程保驾护航,让学生失去了自己奋斗的意识,那么他究竟什么时候长大,你又能保护他多久呢?
到了要进入大学的年纪,无论是身心发展还是现实需要,家长都到了要放手的时候了。不过在报志愿上,家长还是可以给出一些自身的经验,进行沟通,但不要左右学生最后的决定和想法,因为家长的经验也不一定永远都适用。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