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清华大学女生“炫富照”引热议:对不起,我不过低配的人生,“躺平可耻却有用”

1个戴着墨镜、打扮入流的女生,正在篮球场边看别人打球。

人群中让她脱颖而出的,其实不只是她华丽时尚的装扮,还有她背着的一个手提袋。

朴素的白色帆布包,上面印着清华大学的Logo和图案,让人移不开视线。

据说,这是只有清华学子才能收到的特别定制手袋,能背上它的人,可以说是学霸中的学霸了。

评论区里,很多人都在羡慕这个女生的手提袋:“这是我见过最贵的包包,多少个爱马仕、LV都比不上。”

确实,能考上清华大学,就是一种最高级的“炫富”了。

因为在那里,你真的可以享受到全国最好的资源。

比如说,清华的图书馆,连配置的电脑都是苹果的;

桌子都是实木的,而且还是校友捐赠的;

每个座位上面都有插座,方便你给笔记本充电;

学校还特别贴心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了护眼台灯,怕学生用眼过度;

教室门口,还有清华自己研发出的咖啡机,冬天上课也变得不再寒冷;

厕所楼道走廊都有中央空调;

清华食堂的厨师更是一绝,都是从特别好的饭店里请过来的。

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在清华这样的顶级学府,你能获取更优质的学术资源。

学校的导师很多都是学科带头人,或者是垂直领域的大牛,获得过国家级别的奖项;

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学术讲座、实践活动和社团,会比普通学校更丰富多元。

可以说,努力读书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就会接触到更优秀的圈子,过上更高配的生活。

然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在过着低配人生,对自己低要求、低准则、低目标。

02

看过一档纪实类节目,里面有一期让我印象深刻:节目组跟拍了一个漂亮女大学生毕业后的躺平生活。

24岁的文文,自从去年大学毕业后,好像彻底变了一个人。

毕业之后的她,每天都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足不出户、日夜颠倒。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不洗漱也不换衣服,就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看视频。

饿了,就把剩饭拿去热一热;渴了,就从冰箱里拿水喝,水果也是拿起来不洗直接吃。

更糟糕的是,她大小便都在自己的卧室里拿个脸盆解决……感觉就像彻底放弃了自己一样。

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一年,文文体重暴涨了40斤,后来连镜子都不敢照了。

她也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

毕业后,文文的父亲曾托人帮她找过一个工作,在建筑公司上班。但不到一个半月,文文就因为搞不好同事关系而辞职了,从那以后再没找过工作。

长期宅家的低配生活,让她逐渐放弃了与外界接触的念头,人生越来越下坠,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我们身边有多少人也是像她一样,在面对现实世界时,一旦碰壁就缩回了自己小小的舒适区里,逐渐放低对自己的要求。

在微信运动里刷存在感,在网络小说中找爱情,在游戏里成就王者荣耀;

脸色蜡黄地对着手机和电脑的冷光屏,日复一日地在短视频里虚度人生;

假装式努力、持续性幻想,睡前给自己打鸡血,醒来还是老样子。

就像日剧《暗金丑岛君》里的一句话:“如果逃避眼前的现实,就越是逃,越会陷入痛苦的境地。”

一个人若总是降低标准,总是在退而求其次,人生只能越过越低配。

03

《围城》中的方鸿渐,也是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沦落为低配人生的典型。

他依靠岳父的资助出国留学,得以延缓就业时间,暂时逃避了现实的种种不如意。

本应潜下心来学习的他却懒懒散散,对自己要求极低,终日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

“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

虽然在国外待了4年,辗转了伦敦、巴黎、柏林几个城市,进过不少大学,但都是随便听听课,无一专长。

临近回国,为了给父亲和岳父一个交代,他索性买了一个假学位,糊弄了别人也糊弄了自己。

回国后,工作也不积极,在岳父的银行里混差事,潦草应付,丝毫不用心。

后来经好友介绍去了三闾大学教书,由于没有学位,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学问,遭到了校长的轻视。学校只能给他安排一些不重要的学科,他也渐渐沦为学校里的边缘人,最后被扫地出门。

再后来被介绍到报馆上班,依旧不改混日子的习性,消极怠慢,果然成为报馆最早失业的一个。

多少人像方鸿渐一样,习惯性逃避努力,在得过且过中消磨自己的人生,还美名曰“躺平可耻却有用”。

看过这样一段经常被引用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熬夜看电视剧、泡酒吧、逛夜店、纹身、买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酷,但其实一点儿难度都没有,只要你有点钱、有点闲就都能做到。

更酷的是那些不容易的事情,比如读完一本书、坚持早睡早起、有规律的健身、稳定体重等。这些在常人看来无聊且难以坚持长久的事情,才更加考验一个人,也更加锻炼一个人。”

是啊,过低配的人生有什么难?难的是努力向上,把生活越过越高配。

从1楼、10楼和100楼往下看,看到的风景都是不一样的。

人生前期越害怕挑战,越踟蹰不前,后期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心动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愿我们,都能踏出心中的那一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