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请扭转“大学生不愿意进工厂”的局面!

扭转“大学生不愿意进工厂”的局面,摒除社会偏见和强化职业教育重要性是摆在眼前的两座大山。

“现在年轻人以进工厂为耻。”早前,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如此感慨,结合当下大学生毕业后宁可送外卖不愿进工厂的现象,可以预见,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技能型社会就难以得到实质性推进。

回顾95后、00后这一代人的成长路径中,身边总免不了来自父辈的叮嘱,“好好读书,争取考个好大学,不然就只能去工厂打工了......”无形之中,诸如此类话语萦绕于心,最终形成了“进工厂是那些学习不好的人的无奈选择”的认知。

甚至于,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也不愿意去工厂当蓝领。《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今年曾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问卷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不愿选择当“蓝领”,主要原因有一线生活枯燥、前景不看好、环境差、工资低等。

可实际上,现在从事于我国科技领域的许多大国工匠,都是从职业院校培养起来的。比如,我国航天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毕业于第七机械工业部211技术学校,在他40年职业生涯中,焊接了130多枚火箭发动机。在他看来,许多工作习惯的培养,就开始于他在技校时的下厂实践。可以说,职业院校照样能培养“大国工匠”型的高端技能人才,问题在于强化职业教育重要性,让职校学生看到“工人”的价值——技能人才也能拥有“体面”。

就拿被称为“众厂之厂”的德国制造业为例,支撑其强大产业的基石之一是:二元制教育。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早前的统计,将近80%的德国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在这种二元制教育下,德国制造业产生了大量的高技术产业工人,为高质量制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反观国内,高级技术产业工人缺口达千万,每年几百万的职校生都填补不露这一缺口。而如今,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制造业正在迎来重大的变革,借助于像华为云这些科技企业的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打造了一个个智慧工厂,实现制造产线智能化、自动化生产。

正因此,我们期待职业院校顺应时代变化,培养更多懂知识又懂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工人。而如今,那些被嫌弃的“车间”早已焕然一新,不再是高度重复、服从于机器的高度标准化的流水线式工作,相信新一代工厂成为95后、00后的就业新选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