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基因就会推着他向前走。改命很简单,只要和你的喜好反着做就是改命。
人们每天从新闻中获得对生活的基本焦虑感,用来置换自己内心的指向未来的焦虑,预期管理的目的就是将焦虑预期,转向期望预期。
01 家长们的讨论
家长A:昨天跟一个保安聊天,那个保安的孩子中学考试几乎是前三,后来跟老师吵架就不再上学了。他说起来充满了遗憾。说起来我倒是觉得那孩子自己打工,这几年赚了不少钱,比在学校浪费时间强。
家长B:今年高考数学难死,教的不考,考的不教。
家长C:学校的教学掉头没那么快的,我看网上又出现了新的大镰刀 。
家长B:高中三年,疫情三年,最后高考这样折磨孩子。
绝大多数家长都以为上了大学就会有工作机会等着他们,而实际的情况是到了他们进入社会的时候,留下的工作机会已经非常稀罕了。
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再想通过什么考试来过这一辈子了。体制内工作、固定上班的工作肯定是越来越少,灵活的工作相反会越来越多。
以后绝大多数人都是灵活就业,靠的都是真本事,没人看你的文凭。
社会崇拜学历是一个虚象,实际就业和实际收入与个人的学历根本没必然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的革命步伐从来未停止。
新的心理学,必须每天修正,力图赶上这个时代的特征。
但是这个时代最让人感到担心的是,我们这么多人活在地球上,但是我们彼此之间确实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认知模式和价值观的鸿沟,也发生在年龄相同的一代人之中。
二三十年后从事什么行业好?
现在3-9岁的孩子学什么能为二十年后打基础?
二三十年后,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好?我们现在应该为孩子做什么样的准备?
——摘自小明著作《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02 家长们的讨论
家长D:医院里面比较看重学历的。
家长E:一般的本科生去医院难找工作的,起步硕士。学医的专业性太强,大多数的就业途径就是医院了。
家长D:医院的工作在我们看来是比较稳定,但是他们自己却说,太累了,内卷的很严重。
家长E:不身在其中,肯定体会不到的。比如,我们这边医院援沪的,一去就是六七十天才回家。
家长D:想想大夏天的,穿着防护服做核酸,这得多难受。
看问题不能碎片化,社会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单看某一段就会得出错误结论。
第一,医院这样的工作根本就不是什么好工作。之所以说这种工作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你很快就会疲惫不堪。凡是这种需要高度消耗脑力、注意力的工作都不是什么好工作。
第二,一个人上完大学之后如果能靠文凭去医院工作,必须要去一个每天上下班固定专业的工作,那只能说明你的人生路径十分狭窄,任何风吹草动你都会面临着重新择业的危险。
而如果他换一条路径就会轻松得多,挣得也多。
03 家长疑惑
家长E:您说当医生不好,但有病了还是得去医院啊。
这是一个思维上的误区。
很多人都以为我做医生就可以更好地给自己看。你有没有想过不得病才是最好的选择。
用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疲劳来获取最好的医疗机会根本就不值得。
生活思维中类似的误区是非常多的。行为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
行为经济学专门分析人们如何做决策,结果发现很多决策都是非理性的。
举例说,你当一个司机是不是就意味着你能够更方便地去用车。那你干嘛要去当司机才能用上车呢?能够用车的方法很多。
这世界上有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是狭窄的,思维能力低的人毕竟是多数,思维狭窄之后就只能看到其中一种。
也就导致了某一个大众的选择,变成了最不理性的选择,导致某一个选项积累了更多的人,其实就是一种内卷。
举例说,目前通过高考的道路存在的内卷现象,实际上就是错误的道路了。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是错误的,所以这条路才不是好选择,除非你的孩子天生学习轻松。
父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阶层教育中,此外孩子还需要更多的同伴和自然世界的玩耍。
一切能工业化的东西,价值量都很低;凡是不能被工业化的,不能被资本控制的,才是个体户的机会,才是多数孩子唯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