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七月在野, 与宋濂共处一堂

岭南师范学院“曦望”社会实践队(通讯员:白钊萍)

七月在野,宋濂嗜学之风便入我床下。近日,学生甚是奇怪,我明显感觉到她的急迫与奔波有关,八点四十分,一则短信映入眼帘,学生与我商量着晚十分钟上课,我当然应好。在暑假期间他没有放松,尝趋于各老师的课堂,执经叩问,自己不断和老师们沟通好上课时间,以防缺漏课程,错过了学生的机会,作为高三学生的他,让我看到了宋濂嗜学的精神,“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是他求学的姿态,称得上色恭礼至。与这样的学生共处一堂是幸运的,他专心致志地听课,实时做出回应,疑问及时反馈,老师授人以渔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成长,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人悠久宝贵的“求学”风骨,可见,学习是你情我愿的姿态是更好的,彼此带着尊重和谦逊才能其乐融融。宋濂求学面临着“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严酷天气状态,假借不敢稍逾约。我知道每个人面临的困境是不一样的,而非单纯地概括为学习环境,就比如“以前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环境这么差我们也能学得很好,只要努力就好”,结果是由多个因素构成的。印度有一部电影叫做《世界上的星星》,具有阅读障碍的小男孩遇上了伯乐尼克老师是人生之幸,每一处星光都应该有自己的归属。这个时代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是“世界上的星星”,我认为这是很多普通人的“障碍”。这一切联想让我会想起小学的时候,教导老师来到班上巡查,作为数学老师的他看到刚好下数学课的同学们团坐在一起交流刚刚上课讲的圆,他拿出两支笔,支成圆规的大小,以笔代规画出了几乎完美的圆。我见识到天马行空而非一切中规中矩,这一切使我更热爱探索知识。我体会过很多种教学的风格,明白他们的差距和结果,一个有趣的世界终归是更吸引人的,这也许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不求在世留下功与名,但求曾为桃李的沃土。七月在野,宋濂之风又入陋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