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20余年帮扶1500名学生, 只为让光照进“他们”的生活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23日讯(记者汪洋 通讯员党波涛)“我出生才6个月的时候,父亲病逝了,后来妈妈离家出走,是爷爷奶奶抚养我长大。感谢成长路上很多‘贵人’相助,让我一路勇敢追梦。”22日,恩施女孩刘妙向长江日报记者倾吐心声。

“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我的生活”

刘妙所说的“贵人”,包括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的老师和学生。2015年暑期,就读于建始一中,即将升入高二的刘妙成为“圣兵爱心社”的帮扶对象,除了每月收到300元的生活费,还收到哥哥姐姐们寄来的文具、学习资料,以及鼓励她努力学习的书信,刘妙回忆那段时光,“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我的生活”。

2021年6月,刘妙从黄冈师范学院毕业后回到建始县,成为一名高中英语老师。今年,她又考上了黄冈师范学院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她说,自己的愿望就是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将来能像“圣兵爱心社”的创始人冯圣兵一样,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刘妙一直记得7年前第一次接触“圣兵爱心社”的情景,在老家石头堆砌的旧房子走廊下,她向“圣兵爱心社”的两名老师冯圣兵、谢先军,以及三名学生成员讲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孤独的童年,从小没有父爱和母爱,依靠爷爷奶奶做农活抚养她长大……大家听着她的故事,情不自禁泪湿双眼。

“冯老师告诉我,他也是从贫苦人家走出来的孩子,通过刻苦努力,考上大学。”刘妙说,那一次的交流,她感到内心注入了强劲的能量,她激励自己,一定要坚强,一定要相信自己,努力考上大学。

“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

又是一年的七月,骄阳似火,“圣兵爱心社”的成员们开启了今年的爱心之旅。在恩施和宜昌的山区,他们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寻找像刘妙那样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圣兵爱心社”创办于1998年,2001年开始启动寻访活动,迄今已近22年,未曾中断。

今年18岁的杨莉莉是华中师范大学2021级心理学院本科生,刚进大学不久,她就加入了“圣兵爱心社”,这个暑假,她没有回广东老家,而是作为“圣兵爱心社”爱心之旅实践队建始队队长,带领队员们奔走在建始县的各个山村。

“圣兵爱心社”今年组建了三支小分队,计划筛选出20—30名符合条件的学生,长期资助他们,直到高中毕业。

7月20日,杨莉莉带领的小分队来到建始县,与当地高中对接后,收集到45名学生的信息,他们都是即将升高二或高三的学生。

21日清早,杨莉莉和队员们从建始县城乘坐班车出发,逐个走访,平均行程两三个小时。有的学生居住在深山,班车不能直达,杨莉莉和队员们下车后还要爬山前往。天气阴晴不定,有时烈日当空,他们头戴草帽,热得汗流浃背;有时又突降大雨,他们撑着雨伞,小心行走在湿滑的山间小路上。

“虽然有些累,但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中国。”杨莉莉告诉记者,这几天的寻访,她发现山区百姓的生活面貌比她想象的要好很多,还没有遇到任何一名因贫困辍学的孩子,“我们寻访的目标是那些遭遇了家庭变故,相对比较困难的学子”。

“圣兵爱心社”成员与建始一中部分师生合影。

已累计资助了约1500名学生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已累计资助了约1500名学生,资金主要来源于爱心社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劳动所筹集。爱心社资助的不少学子,人生轨迹由此改变。15年前资助的孝感市大悟县一名贫困学子,如今已成为厦门航空的飞行员,“如果不是圣兵爱心社的雪中送炭,无法想象今天的我身在何方,是可爱的志愿者们造就了我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圣兵爱心社”的不少学员也经受洗礼。来自云南的小伙李荣龙,去年考上华中师范大学后加入“圣兵爱心社”,计划毕业后返回云南,做一名教师,“帮助像我一样,在逆境中艰难前行的人,是我的理想”。

华中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圣兵爱心社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面旗帜,飘扬了24年了,这是“爱在华师”“大爱华师”的生动呈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