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培养既包含老师的教导,也涵盖着家长的心血。少了哪个层面,都可能阻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学校其实主要肩负了文化培养的责任,学生在价值观、性格等方面的建立,可能家长的角色发挥着更为明显的作用。
班主任:母亲过于强势,已成为很多同学的苦恼,影响学习的心态
在国内家庭中,多半还是默认女方负责子女教导多一些,男方主要提供物质。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对子女成绩比较在意,努力“鸡娃”的往往是母亲。
这说明,女家长对于后代的重视程度还是非常高的,但倘若过于强势,很可能适得其反。一位工作多年的班主任发出了自己的感慨,因为她发现,找他倾诉的同学越来越多。
我们总以为,初中阶段的同学因为到了青春期,最容易因为异性而苦恼。殊不知,有时候家长才是他们眼中最大的难题。
有位男生原本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是从初一下学期开始,老师就发现状态明显不对劲。有一次老师因为他退步明显而找他谈话,男生却忍不住落泪。他表示无论大事小情,母亲都要事无巨细地管控。
自己已经上了初中,还要被这样管教,周围的同学也笑话他。更令他难过的是,即使自己已经很努力地学习,考试成绩排在前面了,但母亲没有一次满意。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是一次两次。很多女家长以为,只有不停地鞭策他们“往前赶”,才能使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有的母亲还管这叫挫折式教育,给自己的强势一个看起来合理的原因。
可学生感受到的并不一定是家长为自己好,而是认为自己成了他们的面子。越是到学习后期,负作用就越发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同学难以承受压力后的逆反。
“母亲太强势,往往意味着父亲的角色没扮演好”,老师发现了规律
很多同学就是从初中以后,跟母亲之间隔阂越来越深。女家长们还是有必要控制好自己的分寸。可是,当老师向家长了解情况的时候,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有时我们也需要理解这类母亲,她们本来也想更和蔼地对待学生,无奈的是,如果自己不用强势的态度支撑这个家庭以及后代的培养,学生可能更会走向下坡路。
老师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学生的母亲很强势,往往父亲的角色没有扮演好。比如有的男家长认为辅导子女就是女方一个人的事,自己除了上班赚钱,其他的一概不考虑。
可是,当发现孩子成绩差的时候,却又责怪他的母亲没有培养好。除了学习方面,家长双方的培养习惯也能明显影响学生的性格。
有的母亲自己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把脾气发给子女身上。这时候,父亲的态度很重要,有人选择用合理方式跟妻子沟通,并在适当的时候跟学生道歉。
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家庭其实不多,对于很多国内的父母而言,向子女道歉是一种非常无法接受的事情。
还有另一种父亲的举动同样不值得提倡,明知道学生的母亲在对子女发泄情绪,或者一些行为让孩子受了委屈却。
当学生向父亲求助时,他们因为想避免麻烦,避免跟女方争执,选择直接让学生忍受委屈。这些表现都是父亲角色不完整的典型,学生容易养成怯懦、自我价值感低的性格。
中国有句老话叫“子不教,父之过”。其实,即使是男耕女织的年代,父辈对后代的培养责任也没有被忽视。
男家长需要明确的是,自己即使负责工作,同样对学生有培养责任。而且,相比关注他们的成绩,父亲的角色,对于性格塑造甚至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学生长期在母亲的陪读下,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是感性层面的思维,而男家长们恰恰要弥补。最好能表现出更加理性的思维能力,给学生们做出表率。
比如当他们跟母亲产生矛盾的时候,如何分析判断并化解,非常考验父亲这个角色的能力。当然,没有谁是完美的,这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但只要有这样的意识,已经超越很多家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