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父母从来不过问我的学习, 我考上了北大, 父亲: 没有什么值得炫耀

我能上北大,很多人以为我必然是那种钻进书本就不知抬头的人,或者是我有什么学习的秘籍。实际上,我父母对我的学习并不怎么过问,更不会要求我如何去学习,他们说学习是我自己的事儿。

01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之家,父母都是大学教授,自小家庭条件优越。

虽然父母明知道这个时代,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很重要,也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他们没有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和其他孩子那样,让我上这个培训班、上那个特长班,我的童年几乎是在玩耍中度过。

我清楚的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是将新学的课本抄写十遍二十遍,把某一道数学题做个十遍八遍,诸如此类的作业。如果不完成,就会被老师罚站或者是其他的处罚,每天放学后,我几乎都是坐在家中小桌前,抄啊抄,完全没有时间玩耍。

父母看到我的家庭作业也是一阵无语,觉得这是把孩子当成机器人,这种作业完全没有意义。父亲最先受不了这种教育模式,父亲就对我说:“儿子,出去玩吧,不要写这种毫无意义的作业了。”父亲虽然如此说,我可不敢啊,不做作业会被老师处罚。我本来面子就薄,丢不起那个人。

父亲就给老师打电话,说这种模式不利于孩子成长,老师的态度却很果断,孩子在家不做作业能干什么?抄写课文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让孩子多熟悉文字……老师的一套理论,说得父亲哑口无言。虽然父亲知道老师的理论或许并不是对每个孩子适用,但又不能泼了老师的面子。

然而,第二天,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依然如此。父亲只让我抄写了一遍,然后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其他的作业都由父亲模仿我的字迹抄完。

当我把父亲帮我抄完的作业交给老师时,心中依然惴惴不安,老师翻看我的作业时,我都感到自己浑身都颤抖,甚至都做好被老师当场揭穿然后被处罚的准备。我至今清晰的记得老师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之后,在作业本后面,写下一个大大的“阅”字和日期,然后把作业本递给我。

这次通过之后,我欣然接受了父亲的建议,老师再布置的类似作用,都由父亲帮忙完成,而我多了许多玩耍和读书的时间。知道我长大后,我也渐渐明白,必然是父亲和老师达成某种默契,才让我侥幸过关。

相对很多同学每天熬夜写作业,父亲给我规定,10点钟必须睡觉。母亲说,我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熬夜会让我变得又矮又丑。虽然我是个男孩,我也想自己长大之后变得又高又帅,所以,10点钟之前睡觉的习惯一直伴随我。

02

父母虽然经常交流学校老师对我的教育方式,探讨一些关于教育孩子的话题,实际上他们对我的学习状况几乎是漠视的,从不问我考得怎么样?用父亲的话说,我学习成绩如何那是我自己的事儿,考好考坏,只是看我是否用功和努力过,与他们当父母的关系不大。

记得在我小学3年级的时候,各科成绩都考了满分,奖状奖品得了得了一大堆,原以为父母会好好表扬我一番或者给予我一些特别的奖励。父母却无动于衷,我用哀求的眼神看着父亲,希望父亲给我一些奖励或者鼓励,结果,父亲淡淡地对我说,作为一名学生,考得好只能说明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是你应该做到的事儿。

父亲话说得一点儿都不委婉,这让我当时有些失落,但仔细想通之后,也就了然了。学习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就像咱们吃饭一样,肚子饿了需要用食物来填充肚子,脑袋空了就需要用知识来补充能量,吃饭是自己的事儿,学习当然也是自己的事儿,饭吃不饱身体会难受,知识不够脑筋会不够用。

或许是认清了这一点儿,所以,我在学习上还是比较努力的。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每一次重要的考试,老师都会对成绩进行一次排序,以此而确定学习成绩的好坏。我的每一次排名,基本上在全校30名之前。但我并没有因此觉得我就不如前面的二十多名同学,对单纯以考分论英雄的做法,我并不赞同,对于我的成绩,我有自己的标准,觉得凡事重视过程要大于结果。

我在既定的考试科目上,虽然不如一些同学,但在一些竞赛中,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优势。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国际中学生友谊赛、全国中学生竞赛等国际国内重大竞赛,取得过不菲的成绩。

和其他同学想法不一样的是,有人同学觉得参加这些活动,会耽误大量的学习时间,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参加这些比赛,可以增长见识,而且我并不是单纯是为了获得什么名次或者荣誉,我更在意自己能够走多远、见多大的世面。

因为获得一些大奖,国内国外已有好几所大学提前向我投来了橄榄枝。我最终选择参加高考,是因为我想上北大一个我喜欢的专业。

03

父母放任我自己去学习,是因为我已经理解了他们所说的“学习是我自己的事儿”,而且我知道它是提高我能力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学习上,我是比较自觉的。不过,我的学习不像大多数同学那样,死读书和读死书,不会是为了迎合考试而放弃一些我的喜好的东西。

要说父母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读书,从两三岁开始,父母就有意引导我,爱上读书的习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让我比同龄的孩子,更早获取了一些有用的知识,脑海中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存量,也让我能够够好的看透一些事物的本质。

很多同学觉得读与课本无关的书籍,完全耽误学习时间,而我恰恰相反。我家里有一个超大的书房,里面有不少书籍,五花八门,有理论很深的科研巨作,也有风花雪月的爱情小说,还有一些武侠、玄幻之类的网络书籍。

想看什么书,父母从不干涉。我读的书也很杂,却成了同学之中的百事通。在我的父母看来,无论读哪一类书,都能让我找一些知识或者见识,即便是一个爱情故事,也可能会给我在爱情路上有所启发。

当然,除了读书,父母也允许我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结交一些朋友玩网络游戏,或者买一些许多家长都会认为无用烧钱的商品。在我的父母看来,我做出的这些举动,必然有我的道理,他们不需要我解释什么,只是默默支持我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

当然,父母给予我自由选择权利的同事,绝不允许我胡作非为,我不能做哪些违背公序良俗或者有伤天理的事情,不能结交人品不好、名声差的人等等。他们内心深处,还是希望我能够自由健康成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正,不要发生偏移。

当然,父母作为我的监护人,本身就是我的最好的老师,他们的所言所为,无形之中,对我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外人看来,父母对我的教育,已经打破了中国式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放养”式的教育,让我的童年没有压力,青春可以放飞自我,长大成人后,自己去选择人生之路。

我考上北大,换作其他家长,可能大摆宴席,好好庆祝一番。我的父母并没有,他们只是很平静的对我说,你的社会之路已开启,今后我们能给你的越来越少,包括一些建议,该如何选择你的人生,自己把握。

大学期间,我仍然保持着我一贯的学习习惯,并不完全把学习当成为达到某个目标的事情,而是为今后发展提前做出准备。在同学们忙着挣学分的时候,我也悄然进行着市场调研,并在一些公司部门当实习生,提前步入社会人生的模式。

我也渐渐发现自己在职业中,缺少与人竞争的理念,几乎逢争必输,就说我实习当业务员,同事们都纷纷争抢业务,为了争取到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让我十分鄙视。另外一些人,为了争功,伎俩无不用尽。这些经历,对于来说,无不是宝贵的财富,让我提前知晓步入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如今,我已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我已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面对复杂的职场环境,我或许有些不太适应,但是我可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至于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的事情,我还是交给别人去办。

我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因为不上竞争的舞台也就无所谓成功和失败,这种与世无争的生存状态,也让我养成一种荣辱不惊心理,生活虽然平淡却不失烟火。这一切我应该感激我的父母,没有刻意去培养我成为某一方面的成长,却成就我一种置身世外的生活。

04

一名北大学子一段经历,父母放养让他打小没有生活压力,一直从事他喜欢做的事情,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这样的例子真的不多见,而从文中透露的信息,凸显了对孩子教育的另一种全新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一种“放养”教育的成功案例。

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很多人觉得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孩子就应该中规中矩,这种造成很多年轻的父母把孩子圈养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或者是用“上培训班、特长班”等各类“学习”,把孩子的时间占得满满的,孩子缺少玩耍的时间、失去了应有的童真。

一些教育方面的专家纷纷指出,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无异于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浪。不要怕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实际上,很多孩子小时候学的所谓专长,随着渐渐长大也渐渐地荒芜了。

一些早教专家认为,学龄前的孩子,不要逼着去学特长,要放任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尽情地玩耍,在玩耍中,培养其规则意识,尽可能的做到有的放矢地逐步引导。

就如同文中这名大学生,小时候在玩耍中度过,父母不逼迫他去学习,而是有意引导他爱上读书的好习惯。

很多家长应该都有这样的深刻体会,孩子小时候记忆力很好,轻轻松松背诵好几首诗,认识好多个字,但是孩子并学习认字的目的,也不明白背诵诗歌的意义。还有一些家长,让孩子学习舞蹈、音乐等特长,看似学到了不少东西,这些东西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在今后的生活中,并没有多大意义。可是,还有不少家长却乐此不彼这样教育孩子,这实际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的孩子的压力,容易造成“问题儿童”。

所以,不要把孩子当成父母实现自己想法的工具,更不要成为父母的附属品,每一个父母应该像一名的教练,对孩子进行科学的训练和指导,不要让孩子做一些对成长毫无意义的事情。

就如同文中,孩子读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布置那种“抄写”作业,英明的父亲宁愿自己累点儿,而让他去玩耍,这种引导,对于孩子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教育专家倡导“自然教育”,就是减少孩子的学习压力,不要一味地强调孩子的“课堂教育”,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触社会,通过父母或者老师的引导性教育,让孩子开阔视野,培养他们喜欢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近几年来,一些父母把“放养教育”吹捧得越来越高,认为这是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实际上这其中有很大的一个误区。不可否认,释放孩子的天性,能使孩子变得更加完美,但是,孩子的天性与成长的环境、接触的人有很大关系,成长环境差,接触人的人品差,孩子的天性不加以管束,必然给家人或者他人带来不良影响。所以说,“放养教育”是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进行,不适合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孩子要针对性的教育。

结束语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特点不同,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当然,不管是采取什么方式教育孩子,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而后要理解什么要的教育才能够帮助到孩子,让孩子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