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岗位和岗位能力需求不断变化。在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岗位和岗位能力结构的变化非常明显。适应这一变化的高职院校课程的“柔性”特征也应及时发挥作用,对不适合社会岗位能力形成的课程内容甚至课程本身进行调整,这里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要切实准确地把握岗位能力的变化。要求相关部门和教师与本专业所对应的社会岗位保持长期、密切的关系,随时掌握其动态,尤其是教师。在掌握动态的前提下,他们可以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每学期对岗位变化进行统计和总结,调整部分课程(部分为主干课程)的内容,删除无意义的内容,强化能力变化后对新能力形成有直接意义的内容,增加属于课程的、在课程体系中被稀释的、在新的能力要求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内容的权重。
一方面,有必要降低其权重,或者对整体进行简要介绍,或者拿出几个内容进行讲座。另一方面,完全没有意义的课程可以取消。同时,专业相应工作职责的变化所带来的人员能力要求的变化,以及通过特定课程对新能力要求的知识支持,应辅以专题讲座和专门实践培训,对于原有课程中对核心课程起到系统知识补充作用的辅助课程,如岗位职能转变后新能力所需的主干课程,将提升为核心课程。
总之,他们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调整课程,使整体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机制是高职院校校园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重要特征。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
它也是一门被大多数高职院校广泛认可并不断深入研究的学科。在这里,从专业设置中社会人才需求的调查、人才能力的分解、以及随着工作职责的变化、课程设置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只不过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并取得了更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