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90%的孩子几乎都能成为学霸,拿到各学科的高分。这让一些家长误以为,自己孩子学习很好,于是就对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等孩子真的上了初中一年级,真正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孩子的成绩可能差强人意,无法给爸妈一个满意的交代。
不少孩子的问题,都集中在初中一年级,小升初的家长有时间可以看过来。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表姐家的孩子小茜,在上小学时,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成绩很好。这让表姐特别骄傲,逢人就夸奖孩子聪明伶俐,成绩棒。
可惜结果,等小茜上了初一年级,成绩却平平。为此,表姐给女儿报了各种辅导班,希望女儿能追上成绩,不过还是事与愿违,小茜的成绩直线下滑越学越差。
最终,表姐上火了,直言“这样下去,考不上好高中,高中成绩更差,怎么考上好大学了?”为此,母女俩时常争吵,女儿放学回家后,就习惯性把自己锁在屋子里,跟表姐几乎零交流。
发生这样大的事情,表姐求教于我。我帮表姐分析了一下情况,告诉表姐一个道理:那些高中时期成绩很优秀的孩子,一般都是在初一做好了2件事情。如果表姐希望孩子上高中成绩好,就要在初一阶段里把这2件事情落实到位。
★那些高中成绩好的孩子,家长在初一大都做好了2件事
1.小升初,先要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小升初后,孩子步入了新的学习环境,跟小学时认识的人、学习的课程、班主任老师,都不一样了。孩子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有的小孩子暂时适应不了,就需要家长的帮助。不然,孩子在新环境里呆不惯,很容易会影响到学习成绩。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一书中指出:父母要及时与初一老师沟通,孩子刚到新的环境容易不适应,家长要联合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一起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避免沟通不畅导致孩子一个人承受压力。
比如,表姐家的孩子之前在小学时,担任的是学习委员。但是在初中阶段,孩子并没有这种学习标兵的使命感,孩子一时松懈了,主观上不爱学习,没有学习动力。
这就需要家长督促孩子,帮助孩子树立小目标,争取早点让孩子有个上进的动力,尽快适应初一的学习生活。
2.初一是道坎儿,家长要态度温和,帮孩子打好学习基础
初一阶段就是一道坎,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学习科目的难度增加了不少。孩子若是小学基础较差,很容易就跟不上了。父母尤其重视孩子初一阶段的学习,数学语文等主科内容,必须跟得上成绩才行。
重点还是要帮助孩子培养一种学习习惯,规划好学习时间,防止孩子上初二后偏科、没学习兴趣等问题的发生。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里面写道:要合理调整对初一学生的教育方式,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各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时候,也是塑造孩子的最佳时期。要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比如,有的父母要求高,甚至一些父母为了孩子有个好成绩,宁愿在家陪读辅导,放弃自己的事业,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力,容易导致孩子厌学。
我表姐家的孩子属于小学时成绩好,初一阶段成绩差的孩子。帮表姐分析发现,孩子只是因为学习兴趣较低,又很厌恶补课。补课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也让表姐经济压力较大,精神紧张情绪差。
加上表姐说话声音较高,母女俩总吵架,这才是导致孩子初一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表姐不改变调整一下,那孩子很可能会在初二后就跟不上课业节奏了,上高中后容易沦为差生。
★小升初的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初一阶段
小升初时,娃才上初一的家长,可能把初一当成压力最小的时期,打算让娃顺其自然地度过了。但是,《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一书指出,初一是建立好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时期,如果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效率不高,无法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厌学明显。那么,孩子整个初中三年容易塌腰,成绩变差。初一是打地基的关键期,家长必须重视起来,让孩子建立对学习的热爱,主动学习,掌握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快乐地度过初一年级。
比如,家长不必给孩子压力,可以用鼓励孩子的方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认为自己是可以的,变得更有自信。长此以往,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消失了,不容易恐惧学习。然后,家长要引导孩子热爱学习,耐心督促孩子树立理想,减少成绩带来的心理负担,尽自己的努力就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态度也很关键。
吼叫式的陪伴孩子学习,完全没意义。那样只会像我表姐一样,带给孩子不悦感和压力。只有改变教育方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
我送给表姐一本《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这是一本优质家庭教育书籍,非常畅销,实用性很强。这本书揭示了孩子在初中阶段的成长秘密,里面汇集了许多典型的案例,能真正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顺利渡过初中三年。
这本书是由数万家长口碑相传,是中学生的家教宝典。本书由一线教师精心制作,能帮孩子和家长一起努力,在初中三年的塑形和定型期,过得更顺心。
书里介绍了初中三年阶段孩子的不同特点,初一阶段重点是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掌握学习方法,帮孩子打好初中三年的学习基础,这是重中之重。初二是爬坡期,初三是关键期。每个时期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书中都有详细介绍,家长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辅助孩子一起解决眼前问题,根据书中揭示的内容,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