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精神的丰富,会让人有更持续的生命力

俞敏洪/著

博集天卷出品

新星出版社

明日看点:培养精神的丰富性

一个人做事情,有两种动力,一是求生存,一是求发展。求发展,既有物质层面的发展,也有精神层面的发展。

大多数人都是被惯性控制的动物,如果生存能够基本得到保障,就不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去发展。更多的人愿意在舒适区呆着。呆得越久,越不愿意离开舒适区,一辈子就平平常常过去了。看到别人有成就,也会羡慕妒忌恨,但要让自己去艰苦卓绝地努力,便会作罢。

有的人即使为了生存,也要付出一切去拼死努力。生存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千百年来中国的农民就是这样的状态,必得起早摸黑、竭尽全力才能够让自己勉强活下去。这一状态,锻炼了中国人民无比勤劳的民族精神。但这一精神在千百年中,并没有让中国人民富有起来。勤劳,并不是致富的方法。勤劳,必须和聪明(创新),和优秀的制度结合,才会真正创造出伟大的财富和成就来。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就,超过了过去3000多年的总和,就是勤劳、聪明和优秀的制度相结合的证明。

对于中国很多年轻一代的人来说,要生存下去,甚至都不需要通过自己亲自努力。他们的父辈,在过去的40多年间,为他们积累了不少财富。父母累断了腰,就是为了后一代生活更好。他们为孩子(通常只有一个)准备好了房子、车子和票子,但却没有把自己身上的奋斗精神传递给孩子。这些孩子们,从小在优厚的环境中长大,不需要承担生存的责任。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没有培养他们对于更高生活层次和更丰富生命境界的追求,他们就会变成无所事事、萎靡不振的人物。他们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够活下去,坐享父母之成,生命则一片迷茫。这样,他们做得最多的便是和朋友们喝喝酒、唱唱歌、谈谈恋爱。这些东西也很快就会让他们厌烦,生命中越来越没有兴奋感和成就感,而成就感是一个人幸福的基本保证。

按说中国的孩子都要参加高考,高考是一个值得让人奋斗的目标,它应该能够激励很多孩子去争取。毕竟考上好大学,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但是,今天的高考,没有解决大部分学生心中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考大学?考上大学后我能做什么?

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古代的科举制度,都比现在做得好。尽管科举的目的很功利,考上进士,就能够当官、发财、找美女,但这样的目的,却很能激励一大批人趋之若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