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开学了,给孩子交了一千多的午餐费。上半年因为疫情,退了一大半的餐费,希望下半年孩子能够老老实实吃完这些餐费。
餐费,让人想起过去上学交费的事。过去,上学是要交学费的。“供一个学生是很不容易的事。”在我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们说这句话。他们的意思倒不是说培养下一代很费心,那时的大人很少辅导孩子功课; 他们指的是经济层面的上学费用。
学费,从上幼儿园、上小学的第一天就要交,一直交到上大学之前——如果能考上大学的话——那时的大学不仅不收学费,还发“工资”。我记得我上大学每个月发60多元,够吃一个月的馒头了。
对那时的中国农民来说,能够风调雨顺、吃饱穿暖已经是一种奢望了,学费是一项“计划外”的开支,需要加班加点甚至“投机倒把”去挣。这是一个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因为经常需要两代人共同去解决。
这时候还流行一个名词: 勤工俭学。据说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求学传统,无论在国内还是出国留学,都要靠自己做工来挣学费,不花父母的钱。大部分老一辈人的父母确实也没有钱供他们深造。
我所经历的勤工俭学就是卖冰棍。千辛万苦找到一个泡沫箱子,里面铺上小棉被,骑着自行车到县城的冰棍厂批发一箱冰棍,顺路就开始吆喝,“卖冰棍嘞——5分钱一根”,务必在一两个小时内销售完毕,否则就化在箱子里了。不过有时候化一两根也是好的,因为自己也可以品尝一下。有时候汗水会流到冰棍上,冰棍会带一点咸味,那是这辈子最好吃的冰棍了。
勤工俭学的工种是随季节变化的,可惜我没有一年四季勤工俭学的本事,所得的只够交一部分学费。后来听别的同事说小时候是上山采蘑菇,采了一筐去卖,有时候够交一学期的学费呢!真羡慕他。
尽管上学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村里人无论贫富,都会送孩子上学。对于特殊贫困的家庭来说,学费也是可以拖欠的,学校允许在一定时间内补交,不会因为交不上学费就不让上学。
求学生涯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寒冬腊月,骑车上学,刺骨的北风,考试没有考场,就自带小板凳到操场疏散开进行实打实的考试,手冻得握不住笔,写出来的字都是变形的。
后来我听说有些地区的很多孩子只上完小学就去打工谋生了,感到非常吃惊,因为我的小学老师经常说一句极具权威性、不容置疑的话: “谁的家长不交学费、不让自己孩子上学,谁就是犯法,警察会把他抓起来!”
只上完小学就辍学谋生的以女孩居多。他们的家长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女孩将来都是别人家的媳妇,会生娃持家就行了,如果能给家里要一份不错的彩礼那就算父母没白养她一回。这些女孩大量地背井离乡,进入工厂,等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就回来说媒,然后到婆家换一种生活方式。
我有个同事的妹妹就是这种情况。现在二十多岁了,渐渐感到识字有限,文化有限,跟不上社会发展了,想提高一下学历。一问才知道,最低的专科是要求初中文凭的。
这还是有觉悟的。还有的女孩还没说上婆家,相亲的时候对方问她,会用手机吗?如果用得不是很熟练,男方多半就会推掉这门亲事。
小时候经常听父母在合计,今年需要交多少学杂费,校服又要换了,学校教室的窗户玻璃碎了,需要大家集资……妈妈有一次问我: “你知道你上大学之前需要花多少钱吗?
我说: “大概一万吧!”
“不止,起码十几万!”
我当时就被震惊了。因为那时候万元户才刚刚出现,有的家庭一贫如洗,还没当上万元户呢,怎么供得起学呀!
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上小学的前一年,国家已经公布了义务教育法,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大业;不过又允许各地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所以,虽然也规定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费,但是部分地区还是以“学杂费”的形式在收取一些费用,比如教材费、水电费、春游活动费。真正免收学杂费已经是近十来年的事了。
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通过,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不收学费杂费。教师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也是在这一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人民教师的队伍。我惊奇地发现,北京的学生不用交教材费,也不用交春游费。他们有很先进的电化教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画室,塑胶操场,有的学校还有游泳馆,这些全部都是免费的。我儿子经常拿回家一些教学模具,都是学校免费发的,别提多高兴了!
国家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201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38866亿元,其中义务教育占52.85%,在各阶段教育中占比最高。2012年至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13.5万亿元,超过了建国60年来的投入总和。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上,我国实现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杂费和教材费、校车费,一些地区还实行了早餐免费,学具免费。
这是义务教育,不是免费教育。像餐费、住宿费、校服费等费用还是需要缴纳。尽管我们现在已经不为交这些费用犯愁了,但是经过双减的洗礼,仍有部分课外培训在收取高额学费、培训费。
只有完全免费的教育才叫免费教育,愿免费的全民教育早点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