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一课, 既要学写法, 也别忽视价值观教育

五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二课是《落花生》,《落花生》这一课是一篇比较“古老”的课文,这篇课文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学这一课,既要学这篇课文的具体写法,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别忽视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在标点符号用法方面的特点。

教前几届的学生,当他们学到第一自然段中的“买种,翻地,播种……”这个句子的时候,他们纳闷:以前学过的标点符号,不就是连续并列的词语之间用顿号隔开吗?为什么到了这一课的课文中就全变了呢?

能够提出这种问题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那种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他们在读书的时候基本上能够做到一边读一边思考,其学习效果自然和其他普通的学困生有着较大的差异。为何“买种”、“翻地”和“播种”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按照我的猜测,答案应该是这样的:“买种”可能需要讨价还价,可能需要去比较远的地方去“买种”,所以“买种”这件事并不容易;“翻地”需要牛或者人直接去耕地,把田地修整好,这也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心血,也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播种”,需要弯着腰耐心播种,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播种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为了让读者感受到这几件事都不简单,于是作者就用了停顿时间更长的逗号来代替顿号,这种标点符号的用法独出心裁,别有深意。

我们再聊一聊这篇课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这四件事。但是这四件事中,真正花比较多笔墨撰写的内容唯有“议花生”这件事。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一自然段中的第二句一笔带过;尝花生,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前半句中的“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这10个字就搞定了,其他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谈论花生的特点和从花生身上悟出的道理。

用这种详略得当的方式撰写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如果学生在写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每个特点都想写得面面俱到,就难免产生“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高耗低效之尴尬。学生的作文,要想写出鲜明的个性,体现明确的价值导向,就一定要做到详略得当,否则就有可能会让作文如同记流水账一样,让人看的时候昏昏欲睡。

我们最后谈谈这篇课文透射出来的价值观导向。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究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作者顺着他父亲的话悟出来的道理,虽然并没有放在文章最后一段,但这句话在文中也有着画龙点睛之妙。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同时他又是一名爱国诗人,同时也是老百姓拥护的一名好官儿。在许南英的思维定势中,孩子赚多少钱对他而言并不重要,孩子的颜值达到什么程度也不是他关心的话题。对于许南英而言,几个孩子能否成为一名对社会、对他人有作用有贡献的人,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本文的作者——许南英的孩子许地山也最终成为一名真正活得特别精彩的牛人:他29岁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来又前往英美留学,学有所成之后回母校燕京大学任教,抗战前后又在香港大学任教,他在抗日战争期间耗尽“洪荒之力”为抗日救亡事业奔走相告,最终因为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劳累过度因心脏病猝死于香港。

许地山的寿命只有48岁,算得上英年早逝。但他虽生命长度不足,然后其生命的厚度却足以让人折服!可以说,许地山的一生,是活得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生,他像花生一样低调,但他从未忘记过自身的初衷——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不讲体面但对别人有帮助的人,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值得我们敬佩。

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同样也要学习作者及其父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只注重外在美而对内在的精神品质毫不在意的人,活得如同棒槌一般不堪大用,这种人可能和传说中上百斤的巨婴无异。对于普罗大众而言,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奉献,在于为他人创造价值,而不是在于不断索取充当不择手段拼命搜刮的窃贼,这在一个人生命画上句话的那一天体现得特别明显。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让学生学语文,不单单是在教知识、传授写法,更是要让学生学习怎样做人。教书和育人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都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而不是顾此失彼甚至将其割裂开来,你觉得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