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卷了。
- 1 -
接着考研缩招的话题继续聊。
昨天说起明年高校考研缩招的原因,聊到了两个:
一是录取人数翻番之后,软硬件资源不足,连宿舍都住不下。
二是大家都去卷考研,人力资源比较浪费,体制内也装不下。
这些大家都了解,不过还有一个微观操作的部分,昨天有读者留言中说了,似乎是更直接的原因:
高校保研人数增加。
为什么高校要增加保研的人数呢?
大家还记得年初1000多万毕业生就业难吧,考研是算进就业率的,为了本校的数据好看,预期给别的学校贡献就业率,还不如把名额留给本校学生更有利。
连高校都开始了存量竞争。
这里要提另一个微观的考研流向现象:
普通二本乃至民办本科考双非硕士;
双一流高校的本科生也去双非硕士。
这就是所谓的逆向考研。
举个例子,北大大本科生去考河南大学的硕士,而不是去考牛剑哈麻耶斯。
逆向考研的原因是很明显的,大家不再重视专业,因为市场上无法提供与之匹配的合适工作,这种合适包括专业对口加薪酬待遇。
大家需要的只是一张硕士学历,然后继续在考公卷编制中获得优势。
所以,因为这个原因,为了提高本校的硕士专业质量,也会把逆向考研的人通过保研的方式,留在本校。
希望有媒体能尽快整理出一个确切的缩招数据。
- 2 -
读研人数不变的情况下,保研人数增加,也就意味着考研要缩招了,卷考研的难度更大了。
难怪考研名师张雪峰要说:考研,头铁的人很多,心态不要崩。
那缩招背景下,心态要崩的是哪部分人呢?
感觉受损失最大的应该是曲阜师范的本科生。
这所县城大学的学生考研录取率高达80%,号称大学里的毛坦厂,二本里的考研战斗机。
不过再一想,不对,曲阜师范应该是损失最小的才对,你看看他们通宵的考研自习室,在走廊借着灯光通宵备考的学生,缩招只会让能卷的人更卷。
所以,受损失最大的应该是卷得不那么狠的二本子,这些院校本来就是是产业化和大学扩招的产物,很多没有硕士点,无法保研。
如今,这些二本子连卷的机会也失去了。
- 3 -
但是话说回来,文凭这卷下去的结果一定会好吗?
昨天还有一个研究生送外卖的热搜:
看记者的采访,他是一路卷学历上来的,高考大省河南人,第一学历是专科英语教育专业,之后考上北京联合大学的本科英语专业,最后考上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跟上面说得很像,硕士可能是调剂的,比较冷门,不好找工作,也没有考公。
他毕业之后做了一年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后来整顿之后去工厂干了八个月,出来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是面临养活自己的实际问题,就步行送外卖了。
至于为什么选择步行而不是买个电动车,因为他没打算一直送外卖,只是没有好的机会。
对于未来,他说体制内和公司都不适合他,他想创业,或者做个小生意:
希望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这算是一个活生生的卷学历的例子了,而且是从专科开始卷,卷完学历已经快而立之年,不想考公考编,也不想去公司,只希望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说实话,对于靠自己劳动吃饭的人,都应该尊重各自的生活方式,但是按照传统的价值体系来评价,还是有点可惜的。
我们发散一下思维,假设他又卷了5年编制,结果没有卷上,到了35岁,会不会发现:
卷来卷去一切都是一场空?
这种人现实中存不存在?或者现在说来还为时过早,再过5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相信这种人一定不会是个例。
想想看,一大批人最年富力强的年纪,都在卷考试,卷完高考卷考研,卷完考研卷编制,最后成功上岸的终归是少数。
没上岸的群体,会有多少?
既没有工作技能,也缺乏社会经验,不只是巨大的人力浪费,甚至可能成为社会问题。
- 4 -
结语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失去了卷的机会,也不一定是坏事。
当一件事情,持续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的话,理性的做法就是止损。
卷高考卷出问题,教培被整顿了,卷考研卷出问题,现在也在变。
卷其他的,能一直卷下去吗?
我有一点点怀疑。
还是赶快把市场做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