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一个主人公叫王猛(化名),北大本科毕业,留美心理学研究生,毕业后的十几年间,除了一次因为要换身份证回家取户口本停留了10分钟,他再也没有回家。
他拉黑父母的联系方式6年,并公开控诉父母从小对他过度控制、从不尊重他的想法和情感: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得听从父母的指挥,一提出不同想法就会遭到责骂或者嘲讽;因为经常被指责,自己从小就敏感、内向、自卑,这一切让自己活得非常郁闷。
作为当事人的一方,接受媒体采访时,王猛的父母觉得自己很冤枉:自己把儿子养大并培养他进入高等学府,何错之有?
对于此事,网上议论纷纷,有人说王猛不孝,但更多的人是表示理解和同情,其中@人民日报的微博上一条最高赞评论是这样的:“百分之90的人没资格评论他,没体会过,不知道会给自身带来什么样的痛苦。”
确实,很多父母以爱之名掌控着孩子的一切,感动着自己的自我奉献,却全然不觉:自己的没有边界,对孩子就是一场灾难。
没有边界的父母,培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一次综艺节目中朱雨辰的妈妈说:“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我没有自我,完全没有自我,我现在还能做,我能奉献,我在家里的这个位置,我能顶两个菲佣啊。”
的确,朱妈妈把朱雨辰当成了全部:
十年,每天坚持凌晨四点起来给儿子熬梨汤、煮绿豆粥以及做各种营养品;
儿子在哪拍戏都背着行李跟过去,因为坚持要给儿子煮饭;
不允许儿子接武打戏和古装戏,害怕会受伤;
担心儿子处理不好爱情,儿子的每一段感情都会插手。
但朱雨辰幸福吗?
40多岁的他至今单身,有过的几段感情最后都不了了之,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女友不符合母亲标准,母亲插手而无法继续的原因。他曾在镜头前流着泪感叹:“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愿意留在我身边呢?”
对于母亲无微不至的爱,他坦言:“妈妈给的这种爱,这种爱压力太大了”。
曾有人这样定义幸福:幸福就是需求的被满足。
对于需求,马斯洛是这样定义的,分为五层,从下到上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对于没有边界的父母,孩子的尊重需求是注定得不到满足的,社交需求也会受到干扰。
他们包办了孩子的一切,把自己的三观强加给孩子,你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完全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你想吃烤肠,他们觉得那是垃圾食品,不行;你想穿漂亮的短裙,他们觉得太暴露,不行;你喜欢跟隔壁的孩子玩,他们觉得那孩子太随性,会带坏你,不行;放学回家你想玩一会再写作业,他们觉得这会养成坏习惯,不行 。
没有边界的父母,会让孩子经常处于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压抑中,甚至会因为孩子想法与自己不一致指责、嘲讽孩子。
孩子的幸福就像镜花水月,可望不可求。
没有边界的父母,培养不出有自驱力的孩子
尹建莉老师在做客樊登读书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的一个老同学,有一个读初中的孩子。她老担心孩子没有好好学习,于是经常借着一会送水果,一会送杯水去查看孩子有没有在学习。
孩子的学习基础本来还不错的,自从觉察到妈妈的侦查后,反而就慢慢地对学习变得反感了,后来还跟妈妈起了激烈的冲突,到了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更是彻底不学习了。
这个老同学非常无奈。尹建莉老师知道后,给她寄去了自己的一些书稿,建议她不如学会放手,把属于孩子的事情由孩子自己去处理。如果发现孩子做得好,表达自己的欣赏即可。
这个妈妈按照尹建莉老师的建议去做后,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成绩真的慢慢好了起来。本来觉得孩子通过高考上本科是一个奢望,没成想最后竟然考上了一所北京的重点大学。
这位妈妈最后感慨对尹建莉老师说:“以前只看到自己孩子和你孩子的差别,看了你的文稿,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
其实,父母总是介入孩子的世界,剥夺他做决定的自主权,是根源于自己的恐惧和不信任。孩子感知情绪的能力很强,这种情况持续时间长了,他会有一种低价值的无力感,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慢慢地就会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失去自主向上的动力。
爱德华.L.德西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在《内在动机》里表明:自主、胜任、联结是培养孩子自驱力的三根最重要支柱。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很少自主权,没有独立做事的机会,又怎么有机会体会到胜任感呢。
没有边界的父母,一方面在孩子小的时候进行密不透风的控制,一方面又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独立、有主见,何异于缘木求鱼。
没有边界的父母,培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韩国著名的一级教师李柳南,从小便对自己的一双儿女严格要求。
她觉得会弹钢琴很重要,在孩子入学前便逼着他们去上钢琴课。儿子想学的是打鼓,她毫不犹豫就拒绝了。
她觉得孩子回家后应该抓紧时间学习,每天下班回家就是去摸电视机,看有没有发热,从而推测孩子有没有偷看。
女儿一年级的时候经常腹痛、呕吐,医生的诊断是神经性胃炎,她却不太相信,对女儿说:“什么神经性胃炎,你是装病不想去学校吧。”
儿子的学校进行干部选举,不管儿子是否有意,她直接策划了选举。
儿女小的时候,在她的严管之下,成绩出类拔萃,她对自己的教育也引以为傲。然而到孩子上高中的时候,发生的一切让她始料不及,几近崩溃。
成绩优秀的儿子坚持要退学,开始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不再出去,整天睡觉,玩游戏,当她冲进去逼问儿子为什么要这样时,身高一米八的儿子把她逼到墙角,怒目而视:“一切不都是因为你吗?”
一向听话的女儿看到哥哥退学,于是也不管不顾地跟着退学了。剃了光头,每天把自己困在房间,经常崩溃大哭,有时甚至用刀自残。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著名的育儿专家,李柳南感到儿女看她的眼神就像看到蟑螂一样厌恶。
甚至在她精神疲惫出了车祸,住院期间,儿女都不曾来看过一眼。
李柳南曾经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女的成长,后来经过不断地反思和学习,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过度控制,确实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只有学会放手、尊重 ,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她才会得到孩子的尊重。
心理学家温霍尔顿说:“如果在原生家庭中,一个人曾经经历过被忽视、责难、抛弃和虐待,那么他很难跟亲近的人建立起安全、舒适的关系。”
孩子对父母亲近、感激,乍一看,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但其实不是。那是在他幼小的时候,父母一直照顾他,一直想办法让他开心,才慢慢建立起来的。可惜,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父母就会把自己的很多期待投射到他们身上,要求慢慢多起来。于是,孩子感受到的不再是那种无条件的爱,而是越来越多的压力,对父母的反感也会越积越多。
说到底,是否感恩一个人与能否感受到对方爱自己有关,与身份无关。
没有边界的父母,会带给孩子很多压力和痛苦,培养不出感恩自己的孩子。
写在最后
邦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界限感。”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人生之所以痛苦,不就在于我们总是抱着强烈的期望,去做一些不在自己控制范围的事情吗?
就像我们要求孩子放学回家先写作业,是因为希望他能掌握好知识。但孩子如果暂时不想写,在哪里磨磨蹭蹭,你情绪爆发,他一腔不满或者战战兢兢坐在那里努力,负责理智思考的前额皮质却处于掉线状态,这不是通过强迫可以改变的,我们能达成初衷吗?
分清什么是父母的事,什么是孩子的事,什么是老天的事,我们做事才能有章可循。
然后父母做好父母的事情,孩子的事情交还给孩子,老天自会有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