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西南财经大学被一群人在网上嘲讽。因为诺贝尔奖压轴的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其中一位叫菲利普·迪布维格。
迪布维格因为上个世纪80年代,对银行挤兑和存款保险及流动性的研究而获奖。获奖消息出来,瞬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因为此人本来是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的院长,任职长达10年。但就在去年,迪布维格离开了西南财大。
很多人感叹,这也许是西南财大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一次,太可惜了。还有人挖苦:低价持股十年,赶在暴涨前抛出,真不愧是“财经大学”。更有人爆料,迪布维格去年被解聘,是西南财大以考核不合格的理由,把他开了。
一位世界级经济学家,在中国的大学考核不合格,这种说法很有市场。西南财大一直没有发声,于是一些好事者跑到官微下面继续嘲讽:
更有一些人借机抨击国内大学的考核制度,进而讽刺中国的大学就是笑话——
“诺贝尔奖得主都远远达不到要求,估计牛顿、爱因斯坦来了也只能端茶倒水,真是秦始皇摸电门—赢麻了!”02说实话,我觉得西南财大挺冤的。查了一下资料,迪布维格任职的金融研究院,并不是许多人以为的金融学院。金融学院是正儿八经招生授课的学院,而金融研究院则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类似于学术智囊,专门为一小撮组专家特设的。
迪布维格正是在西财专门为海归成立的金融研究院担任院长。而且这个职位是假期兼职,相当于访问学者,他的主职仍然在美国的华盛顿大学教授。他每年都会来西南财大两三个月,做研究,开课,开讲座,同时也为学校的金融学科发展提供建议。至于他离职的原因,西财金融学院一位博导爆料:西财提前主动解聘是不知实情的误传。其实近几年中美关系交恶,为保护他们,免得美国给他们这些学校院聘请的海外教授找麻烦,就在去年与他们全脱钩了。
我倾向于认为这个原因是比较靠谱的。迪布维格不再兼职和中美脱钩的大背景有关,美国这几年专门和在中国高校兼职的美国教授们过不去,已经收拾了不少了。而且他在西财工作的绩效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所以网传的考核不合格解聘,我认为站不住脚。所以,我觉得西南财大没啥肠子悔青的。十年前聘他,说明学校有眼光。去年脱钩他,说明学校有人道关怀。关于诺奖得主在西财考评不通过被解聘的谣言,应该适可而止了。03据了解,迪布维格教授酷爱中国文化,中文说得很好,他的妻子也是中国人。他练习太极、气功,吹葫芦丝,拉二胡,平时里穿唐装,蓄麻花辫,就是一个中国迷。
所以,我明白部分网友不忿的原因——这个老外,太像我们自己人了。而且,他还拿到了我们心心念念的诺贝尔奖。于是一些人心里愤愤不平——中国大学离诺贝尔奖这么近,为什么脑残把人辞退了呢?我理解这种心态,但不支持。迪布维格获奖,并不代表西南财大已经取得了诺奖级别的研究成就。他拿诺奖是因他在上世纪80年代在治理金融危机上的理论引述,现在恰逢俄乌冲突引致全球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日渐增大。最关键的是,他在财大只是兼职,主职仍然在美国。网上能查到的迪布维格的论文,标注的也都是华盛顿大学教授。所以,不论他拿不拿诺奖,他之前的学术成就都和西南财大无关。即使没有解聘,也不过是一鱼两吃——美国吃鱼肉,中国吃鱼骨。你非要说鱼骨好吃,那只能说你口味独特。归根到底,这事上热搜,还是因为部分国人,太看重诺奖,非要去蹭,结果没蹭着,就恼羞成怒了。不仅部分网友如此,一些大学和机构也带头去蹭。跟魔怔了一样,沾点边的就大肆宣传,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和诺奖有一丁点关系。比如下面这些:
虽然这里面有个还是我的母校,我还是觉得发这样的消息,挺磕碜的。我们为啥一定要蹭?我们为啥不能自己努力去得奖呢?我们这一辈不行,那就教好下一辈,不要老想着抄近道,国家在逐步强盛,学术研究水涨船高,厚积薄发只是时间问题。等培养出自己的诺奖,大家一起海啸般宣传,不比蹭来的香吗?